醛与Cu(OH)2的反应 知识点题库

实现下列实验目的,依据下表提供的主要仪器,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仪器

所用试剂

A

检验石蜡油的分解产物

硬质试管、酒精灯

石蜡油、石棉

B

鉴别葡萄糖和蔗糖

试管、酒精灯

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C

测盐酸的浓度

滴定管、锥形瓶、烧杯

标准氢氧化钠溶液、待测盐酸溶液、石蕊溶液

D

铝热反应

试管、酒精灯

铝粉、氧化铁

A . A    B . B    C . C    D . D
某学生做乙醛还原性的实验,取1mol/L的硫酸铜溶液2mL和0.4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4mL,在一个试管内混合后加入0.5mL40%乙醛溶液加热至沸,无红色沉淀。失败的原因是(    )
A . 氢氧化钠的量不够 B . 硫酸铜的量不够 C . 乙醛溶液太少 D . 加热时间不够
下列物质中,既可与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又可与Na2CO3水溶液反应的是(    )
A . 苯甲酸 B . 甲酸 C . 葡萄糖 D . 乙醛
已知柠檬醛的结构简式为:
  1. (1) 1mol柠檬醛可与mol溴发生加成反应;
  2. (2) 柠檬醛完全加氢后,生成物的名称是
  3. (3) 柠檬醛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4) 若要用实验证明柠檬醛中含有碳碳双键,正确的操作是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甲苯可以与液溴混合后加入铁粉生成 B . 实验室制备乙烯时,温度计水银球应该插入浓硫酸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液面以下 C . 向溴乙烷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充分反应,再加入AgNO3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证明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 D . 制备新制Cu(OH)2悬浊液时,将4~6滴2%的NaOH溶液滴入2mL2%的CuSO4溶液中,边滴边振荡
下列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 . 将乙醇滴入酸性K2Cr2O7溶液中,溶液由橙色变为绿色 B . 将SO2滴入盛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 C . 将H2C2O4溶液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紫红色褪去 D . 将葡萄糖溶液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至沸腾,出现红色沉淀
关于淀粉与纤维素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两者都能水解,且水解的最终产物相同 B . 两者实验式相同,通式相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C . 两者都属于糖类,且都没有甜味,与新制Cu(OH)2共热都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D . 两者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淀粉遇碘单质显蓝色,但纤维素却不能
探究甲醛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

⑴向6 mL 6 mol·L−1 NaOH溶液中滴加8滴2%CuSO4溶液,振荡,加入0.5 mL15%甲醛溶液,混合均匀,水浴加热,迅速产生红色沉淀,其周围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⑵反应停止后分离出沉淀,将所得沉淀洗净后加入浓盐酸,不溶解。

⑶相同条件下,甲酸钠溶液与新制的Cu(OH)2反应,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已知:Cu2O [CuCl2] , 甲醛是具有强还原性的气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红色沉淀的主要成分不是Cu2O,可能是Cu B . 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后得到红色固体,气体中一定含有CO C . 从甲醛的结构  推测,其氧化产物可能为碳酸( ),因此实验中得到的无色气体是CO2 D . 含有-CHO的有机物都可以被新制Cu(OH)2氧化
醇酸树脂在油漆、涂料、船舶等方面有很广的应用,它常由二元酸、多元醇反应而成,是一种成膜性好的树脂,下面是一种醇酸树脂的合成线路:

图片_x0020_100071

已知:RCH2CH=CH2 图片_x0020_100072 图片_x0020_100073

  1. (1) 写出B的结构简式是
  2. (2) 反应①~④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填序号)。
  3. (3) 写出由C→D的化学方程式
  4. (4) 写出由E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是
  5.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1 mol E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能生成2 mol Ag

    b.1 mol F能与足量的NaHCO3反应产生1 mol CO2

    c.丁烷、1-丙醇和D中沸点最高的为D

  6. (6) 写出一种符合下列条件, 图片_x0020_100074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写其中一种即可)。

    a.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b.苯环上一氯代物有两种     c.能发生消去反应

  7. (7) 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验证酸性:碳酸>苯酚

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

B

提纯含有乙酸杂质的乙酸乙酯

向乙酸乙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蒸馏

C

比较水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强弱

用金属钠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

D

检验葡萄糖中含有醛基

向3mL5%NaOH溶液中加入几滴2%CuSO4溶液,振荡后加入0.5mL葡萄糖溶液,加热

A . A   B . B   C . C   D . D
已知:通常羟基与碳碳双键相连时不稳定,易发生下列变化:

图片_x0020_1939400606

依据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回答问题:

图片_x0020_1383656364

  1. (1) 写出A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填名称);
  2. (2) B的结构简式是
  3. (3) 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4. (4) F是芳香族化合物且苯环上只有一个侧链,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5. (5) G是F的同分异构体,有关G的描述;①能发生水解,②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③苯环上一溴代物有2种。据此推测G的结构简式可能是(写出其中一种)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向盛有2mL10%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5ml 10%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滴入待检液,加热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醛基

B

向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足量饱和Na2CO3溶液,振荡、静置、分液,取出上层液体

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少量乙酸

C

向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含乙烯的SO2

检验乙烯并除去乙烯

D

将氯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一段间时.再向冷却后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检验水解产物中的氯离子

A . A   B . B   C . C   D . D
探究甲醛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

⑴向6mL 6mol·L-1NaOH溶液中滴加8滴2%CuSO4溶液,振荡,加入0.5mL15%甲醛溶液,混合均匀,水浴加热,生成红色沉淀同时产生无色气体。

⑵反应停止后分离出沉淀,将所得沉淀洗净后加入浓盐酸,不溶解。

已知: ,甲醛是具有强还原性的气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如图所示铜的晶胞中Cu原子的配位数为12 B . 红色沉淀的主要成分不是Cu2O,可能是Cu C . 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后得到红色固体,说明生成的气体中一定是CO D . 从甲醛的结构推测,其氧化产物还可能有CO
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解释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A

向甲苯中滴入适量溴水,振荡、静置

溶液下层呈橙红色,上层几乎无色

甲苯萃取溴单质

B

1-溴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后,滴加硝酸银溶液

未出现淡黄色沉淀

1-溴丙烷未水解

C

向苯酚钠的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溶液变浑浊

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生成了溶解度较小的苯酚

D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

产生砖红色沉淀

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

A . A   B . B   C . C   D . D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1mL1%的NaOH溶液中加入2mL2%的CuSO4溶液,振荡后再加入0.5mL有机物Y,加热

未出现砖红色沉淀

Y中不含有醛基

B

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加入AgNO3溶液

未出现淡黄色沉淀

溴乙烷没有水解

C

苯酚中滴加浓溴水

溶液酸性明显增强

可能发生了取代反应

D

浓硫酸与乙醇170℃共热,制得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

溶液紫色褪去

制得的气体为乙烯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列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下列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A . 用分液漏斗分离苯和 的混合 B . 固体检验乙醇中的水 C . 用溴水鉴别乙烷和乙烯 D . 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乙醛中的醛基
下列实验的失败是因为缺少必要的实验步骤造成的是(   )

①将乙醇和乙酸混合,再加入稀硫酸共热制乙酸乙酯

②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表面变黑的Cu丝冷却后插入乙醇中,Cu丝表面仍是黑色

③要除去甲烷中混有乙烯得到干燥纯净的甲烷,将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通过溴水

④做乙醛的还原性实验时,当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溶液后,未出现红色沉淀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A . 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必要时可加热)鉴别甲酸与乙酸 B . 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与CO2 C . 用淀粉-KI试纸鉴别碘水与FeCl3溶液 D . 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CH3COONa的pH
研发CO2利用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某科研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积木”中涉及如下两个反应:①CO2(g)+3H2(g)⇌CH3OH(g)+H2O(g)     ②CH3OH(g)+O2(g)⇌HCHO(g)+H2O2(l)。完成下列填空:
  1. (1) 一定温度下,往5L反应釜中充入1molCO2、3molH2 , 反应5min,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减少了20%,则0~5min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v=
  2. (2) 反应②的平衡表达式K=。将同体积的CH3OH(g)与O2(g)充入反应器中,当以下数值不变时,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是(选填序号)。

    a.气体密度   b.气体总压   c.CH3OH与O2体积比   d.O2的体积分数

  3. (3) 将同体积的CH3OH(g)与O2(g)充入反应器中,平衡时v(O2)、c(O2)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反应②为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55~100℃时,O2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是

  4. (4) 反应②常会有副产物HCOOH产生,将NaOH溶液逐滴加入HCO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存在:c(OH)-c(H+)=。继续加入HCl溶液至中性,此时c(HCOOH)c(Cl)(选填“>”“<”或“=”)。
  5. (5) 写出检验HCOOH中是否含醛基的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