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至秦汉时期 知识点题库

《周礼》提出要用六种传统习俗教民安居,其中在墓葬方面要求“坟墓按族分布”,其体现了周朝(    )
A . 生活极具迷信色彩 B . 王权实现高度集中 C . 分封制度全面推行 D . 重视维护血缘关系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中央政府要求:“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旨在切断传染源,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据此可知当时(   )
A . 疫病防治依赖于中医药学创新 B . 医疗隔离救治理论成熟 C . 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 D . 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
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 . 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 . 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 . 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 . 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行政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 . 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 C . 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D . 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据《汉书·黄霸传》记载,公元前70年,黄霸被汉宣帝任命为扬州刺史(秩六百石),因治绩卓著,三年之后便被破格提拔任颖川太守(秩比两千石),并且车盖威仪都作了荣耀的处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刺史制度中蕴含了激励机制 B . 刺史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 C . 汉朝官员的任免具有随意性 D . 汉代形成了完备的监察体系
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 .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B . “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C . “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 . “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
A . 郡县制 B . 分封制 C . 王位世袭制 D . 三公九卿制
有些史学家认为血缘宗法分封政治体系本身就包含着对自己的反动因素。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B . 宗法制下贵族血缘关系逐渐强化 C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再服从周王的命令 D . 非姬姓家族获得分封具有分离的倾向
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
A . 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 . 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 . 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 . 以法治国趋势出现
“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这种观点属于:(    )
A . 孔子的“仁”学思想 B .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 C .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D .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西汉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通过:(  )
A . 贵族世袭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下图是一组甘肃河西地区魏晋古墓的壁画。这组作品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    )

 

A . 丝织业领先于全国 B . 社会生产多元并存 C . 家庭经济农牧互补 D . 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图1、图2、图3、图4是中国古代四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据图1至图4信息,指出古代中国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汉初曾颁布《耐金律》,规定在祭祀天地、社稷、宗庙时,诸侯们要捐献一定数量的黄金。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祭祀宗庙时,汉武帝借口诸侯贡献的黄金不合要求而“夺爵者百六人”。这体现了汉武帝时期(   )
A . 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B . 地方上开始大规模削藩 C . 朝廷收回了地方铸币权 D . 中央威信得到明显提高
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   )

措施

出处

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腾空房舍,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

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

《后汉书·皇甫规传》

A . 发挥地方主导作用 B . 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 C . 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 . 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
汉高祖令诸侯王“立太上皇庙于国都”,后逐渐形成庞大的庙群。然而文、景、武帝阶段,却不再提倡甚至罢郡国庙,至元帝时期,中央政府取得罢郡国庙的彻底胜利。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 立太上皇庙与儒家思想不相符 B . 元帝时汉朝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C . 郡国庙的罢黜削弱了中央集权 D . “大一统”治理思想得到了强化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自于(   )
A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 . 顾炎武《日知录》 C . 李贽《焚书》 D . 王夫之《船山遗书》
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材料体现的是(   )
A . 法家主张 B . 道家观点 C . 墨家要求 D . 儒家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视教育是中国文化的一贯传统,对儒家来说尤其如此。这不仅在于它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而且在于孔子确立了传统教育的框架:在培养目标、教育学习内容、教育办学形式诸方面,两千多年的教育未能超出其范围。

———摘自陈卫平、郁振华《孔子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确立的教育框架基本内涵。
  2. (2) 依据材料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派发展教育的举措及对近代社会影响。
下图是中国某朝代中央的官僚机构示意图,该制度创立于(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