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知识点题库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

A . 重商主义 B . 休养生息 C . 重农抑商 D . 官营商业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中国“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从经济角度看,马克思主要抨击清政府(    )
A . 地丁银制度和闭关政策 B . 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 C . 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但又严防死守 D . 单纯器物变革而拒绝体制革新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三: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1. (1) 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 (3) 根据材料三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4. (4) 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总体面貌比较落后,但也有许多有利改革的条件,包括(   )

①国君权力较集中  ②国内旧势力较弱  ③法家学说易受君民认同  ④民风质朴而尚武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管仲兴齐,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他还提出“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收税。商鞅变法出台了众多法令,比如“重关市之赋”,他认为“货币活跃了,粮食就萎缩了”,因此对货币抱持敌视的态度。

材料二:20世纪初,商部还仿照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商会模式,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倡导各地商人设立商务总会和分会。在此后的数年内,各地商会如火如荼。至1907年,全国80个重要的城市商会代表聚集上海,倡议成立了华商联合会,全国商会息息相关,联成一体。

材料三: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放权开始于1981年的财政包干制度,国务院宣布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包干体制,除了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之外,其余省份均进行形式各异的财政包干,这一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分灶吃饭”,也就是“统收统支”的一口大灶已经养不活那么多儿子了,于是各自分开吃小灶,温饱苦乐,自求多福。1987年前后,国务院相继提出了“企业承包”、“部门承包”、“财政大包干”、“外贸大包干”、“信贷切块包干”,时称“五大包干”。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管仲经济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政府推行财政包干制度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1. (1) 材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不得摘抄原文)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这一经济政策最早可能始于何时?是谁首倡的?
  3. (3) 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方面措施有哪些?
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

图片_x0020_100007

A . 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 . 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 C . 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决心推行变法。变法历时二十一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是,那些受到打击、惩治的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却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死后,商鞅被人告发“欲反”,被秦兵车裂而死。然而正如王充所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材料二: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其推行的新法,正如王安石所言:“修吾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随着新法逐渐出台、实施,新法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和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王安石被迫两次罢相。1085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出任宰相,改革派官员纷纷下台,最终新法被废除。

——分别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七卷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历史认识。
对于商鞅变法,《史记·商君列传》和《资治通鉴·卷二》都做了很清晰的记叙,两位史学家对商鞅变法有各自的取舍标准,文末都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鞅)为相十年,秦人多怨。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者对商鞅及商鞅变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可能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四: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
  2. (2) 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有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   )
A . 商鞅出行戒备森严 B .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 C . 商鞅奢侈浪费 D . 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
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   )
A . 商鞅出行戒备森严 B .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 C . 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 D . 商鞅奢侈浪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的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种、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从材料中任意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观点作为论题,结合中国史史实(至少三个)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比较商鞅和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下是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其中恰当的是(   )
A . 都注重发挥市场作用 B . 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 C . 都推崇严刑峻法 D . 都重视农业生产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 . 秦人素来剽悍 B . 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 . 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 . 变法使秦国军事力量强大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的政策 B . 各王朝大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 重视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 D . 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对商业的垄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树料: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种、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从材料中任意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观点作为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史实(至少两个)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
A . 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B . 商鞅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C . 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系 D . 商鞅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一据《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时期

文献

主要内容

1929年4月

《兴国士地法》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1937年8月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7年10月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按乡村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

——据减平《试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等材料整理

材料三: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细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

——据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土地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地主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的共同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22年的苏俄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在农村改革方面的异同。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资料搜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人教版《中国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3. (3)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刘芳和黄鹏产生了分歧。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刘芳: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变法是成功的。 

     黄鹏:商鞅因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惨遭车裂,变法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