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知识点题库

《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    )

A . 稳定物价 B . 严禁流通 C . 抑制商贾 D . 提倡节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谓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而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分别登记,地方官对所掌户籍和赋税要造册“上记”中央,以查考其政绩,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秦朝时,将户籍制度统一起来。按不同情况区分不同的户籍,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作为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成文法典的公开而布之于众。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西汉时期,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完善和周密;秦朝的户籍制度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并且按一家一户的原则来登记和管理户口,开始实行户斌和口赋相结合的算赋和征赋制度。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材料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止了旧的户籍制度,建立了新的户籍管理制度。1951年,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制订的全国城市户口管理法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之安全及居住、迁拔之自由。1955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此时的户籍制度还是以人口统计为主。随着肃反、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政府开始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规章、条例,户籍制度日渐形成城乡有别的二元结构。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这种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由此带来社会权益和保障的不同,中国现代户籍制度由此正式确立。2014年6月6日,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改革户籍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2016年9月19日,中国大陆31个省份全部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部分地区放宽落户条件。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并分析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当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其意义。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治,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

A . 从法律上确定土地私有制 B . 禁止自由买卖土地 C . 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D .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对于重要历史概念、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历程,我们可以用图示法来表示。下面的图示符合哪一历史概念或者历史现象?(    )


A . 小农经济 B . 重农抑商政策 C . 土地私有制 D . 海禁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冋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摘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百分之八十。

材料三: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淸•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 (1) 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土地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2. (2) 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土地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淸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政策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明淸经济发展的危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约前390—前338年),卫国人,生于大变动的战国中期,“少好刑名(法律)之学”。入秦,得秦孝公重用,实行变法。他认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使秦国在争霸兼并战争中获胜,商鞅第一次变法就公布《法经》,实行连坐,轻罪重刑。实行依军功授田宅,把军功分为二十等,论功行赏。鉴于秦国地广人稀,规定“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全家罚作官奴)”。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与货币;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设立41个县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受到旧贵族的处处阻挠破坏,最后商鞅也被车裂而死。但后人曰:“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据《秦史稿》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与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商君虽死,秦法未亡”的理解。
材料:变法中,商鞅规定,尽全部努力从事耕织,而且收获量大的免除当服的徭役,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致贫者,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并重建爵秩等次,以显尊贵。他认为国家应努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为了巩固地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商鞅还通过赋役制度如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等,大力维护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由于商鞅追求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秦国在商鞅死后三年(公元前336年)才开始使用铸币,与楚、齐等国在春秋末就有铸币相比,晚了好多年。

﹣﹣摘编自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之二。春秋战国秦汉卷》

  1. (1) 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措施中体现的财经思想。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财经思想的影响。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汉武帝改革 C .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 王安石变法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
A .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B . 反对“耕者有其田” C .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D .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 . 实行商鞅变法 B . 更多地使用铁农具 C . 牛耕得到推广 D .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一规定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 承认土地私有 B . 打击旧的贵族 C . 推动经济发展 D . 实现富国强兵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对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 . 促进了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 B . 使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 C . 小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D . 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大强国。”下列属于“秦国新法”内容的是(   )

①土地私有    ②提倡节俭    ③奖励军功    ④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完成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下列内容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是(    )
A . 重农抑商 B . 奖励军功 C . 统一度量衡 D . 独尊儒术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 (    )
A . 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 B . 汉代农民税赋较轻 C . 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 D . 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秦孝公用商转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 (1) 根据材料,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及其影响。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而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他处。这个故事说明(    )
A .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B .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 . 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D . 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2. (2) 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历史地图册》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之前。秦人尚武,私斗成风。商鞅在变法中引导人们杀敌立功、追名逐利,乃致达到“闻战而相贺”的地步,形成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在秦人价值观中,伦理意识差,亲情和宗法观念淡薄,讲求功利的氛围浓烈。商鞅据此宣扬“国好力者以难攻,以难攻者必兴”的理论,而道德.知识则是有害无益的,指出要发展国家的实力,就要顺应民众“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的本性,以重刑厚赏的严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农战”方面来。商鞅极力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新法实行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在社会上普遍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顺应和整合秦国文化传统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秦国风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