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灭亡与东汉的兴衰 知识点题库

“犁”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下列关于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唐代曲辕犁的出现便于控制耕地的深浅 B . 东汉时一牛挽犁完全取代了耦犁 C . 春秋战国开始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D . 古代犁的雏形是神农发明的耒耜
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这表明当时(    )

A . 两人都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 B . 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 . 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 D . 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陈汤,汉元帝时人,博学多识,为人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建昭三年,陈汤被任命为副校尉出使西域。赴任西域途中,每过城镇山川,总要登高远望勘探地形。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后不久,对都护校尉说:现在郅支单于日渐强大,欺凌乌孙、大宛,觊觎康居国,如果不能降服他,郅支单于会成为大汉在西域地区的祸患,并且会直接威胁大汉安危。“夷狄之人畏惧臣服强大者”,我们应立即征发屯田士卒,联合西域各国,直捣郅支单于都城,可建千年功业。于是陈汤假传皇帝出兵圣旨,带领屯田士卒等各路人马四万多人,和都护校尉分两路进军到郅支单于城都三里,安营布阵。郅支单于一百多名骑兵冲击汉军营寨,各营寨汉军都张弓射击他们。陈汤命令军队从四面包围城池,汉兵趁机放起火来,汉兵争着攻进城池,斩首郅支单于及以下各王千余人,郅支单于的势力彻底被消灭。从此,汉朝的西北边疆安定下来,这种和平局面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

陈汤一向贪婪,所缴获的财物大多被他据为己有。监察官吏准备查验,但被皇上斥退,而且命令沿途招待班师的陈汤军队。

——摘译自《汉书·陈汤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汤安定边境取胜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汤的功过。

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下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 古代中国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 B . 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C . 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D . 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
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旱灾歉,宣布禁止酿酒。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    )
A . 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 B . 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C . 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 D . 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
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 . 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 . 物流通畅的草市 C .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 . 工官监管的夜市
据史料记载:东汉灵帝中平五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任之重,自此而始”。据此判断,东汉灵帝时(   )
A . 州牧是中央行政官职 B . 地方监察体系进一步完善 C . 州成为地方行政单位 D . 国家管理体制有本质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永平(汉明帝年号)二年,汉明帝以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永平九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授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他还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默涉制度。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充、豫百姓怨叹”,汉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汉明帝还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令官吏劝督农桑。汉明帝尚儒学,倡导“以孝治天下”,并在南宫设太学,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学生最多达三万余人,甚至连匈奴贵族也派遣弟子万里求学。

永平十六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一时之间,上行下效,“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枪,百胜殷富,粟解三十,牛羊被野”,史称永平之世。

——摘编自白寿葬《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汉明帝的为政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明帝为政措施的影响。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农业商业的互相影响 B . 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 . 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 . 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A . 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B . 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C . 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 . 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建武初(25年),人口锐减,官多民少,机构膨胀,人浮于事,贪污成风。两汉之交因战乱动荡,“士多不修节操”,官吏们互相勾结,“并为奸利,郡尹、县宰家累千金”,偶有个别清廉之幸还要受到嘲讽光武帝刘秀设立12州牧,后更名刺史,并重申颁布了监察法令,若有违令者,均要惩罚。建武六年,天下大局已定,战事稍缓,刘秀便下诏“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光武帝还下令恢复西汉的四科取士制度,其主要标准是高风亮节,能秉公执法。刘秀时常给官员们下达考察、举荐人才的任务。对被举荐者刘秀往往亲自策问,对察举不实的要追究责任。除此之外,刘秀还禁止郡国贡献异味珍品,平时更是“身衣大练,色无重彩”。

——摘编自杜荣峙《刘秀吏治整顿试评》

  1. (1) 根据材料,概括光武帝整顿吏治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武帝吏治改革的意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光武帝刘秀生长于民间,对于弊政的形式与危害有所了解。天下大定之后,期望以安定和平的形式推行统治,于是重视任用守法循理的官吏即所谓“循吏”以改良吏治。刘秀自身节俭庄重,没有偏恩,也经常召集官员调查基层吏治得失,了解民间政治情况,严谨执政。他亲自考察地方主要官员,选用最有能力者以充分发挥其才干。例如邓晨为汝南太守,兴修水利,灌溉数千顷田,于是汝南丰殷富足。李忠为丹阳太守,以儒学变改当地风俗,起筑学校,教习礼容,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张堪任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得到吏民支持,秩序安定,以至殷富。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汉光帝吏治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光帝吏治改革的影响。
下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    )

时间

基本情况

西汉初期

诸吕乱政,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汉景帝时期

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侯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东汉时期

顺帝永和六年,“诏贷王、 侯国租一岁”

A . 注重推护中央的权威 B . 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 C . 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D .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外戚王莽以“授命之符”摄行皇帝之事,得到官员和博士们的认同,甚至颂扬。这反映了(   )
A . 外戚集团是皇权的附属物 B . 董仲舒的新儒学深入人心 C . 专制皇权遭遇挫折和挑战 D . 推恩令导致刘姓孤立无援
汉哀帝时规定诸侯王在非分封地区圈占土地要“罚金二两”,同时又规定占田“皆毋过三十顷”。这一政策(   )
A . 保护商人利益 B . 禁止封建剥削 C . 维护均田制度 D . 稳定小农经济
材料:西汉中期以来,奴婢问题一直是很严重的,刘秀称帝后颁布诏书:杀奴婢与杀普通人一样不得减罪,这一规定就使奴婢的身份地位大大提高。为了解决流民问题,政府授给他们耕地,为稳定自耕农,刘秀采取了赐爵的办法。除了授田赐爵外,东汉还把一些国有的荒地苑囿及山林川泽租给流民,假租公田的农民前几年享受免租税,免租期过后,农民要向国家缴纳四成以上的田租。建武六年,刘秀下诏:“顷者师旅未结,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令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建武十五年,刘秀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年纪,开始度田,它是国家对土地占有情况的的高度重视。
  1. (1) 据材料概括光武帝刘秀经济改革的措施。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光武帝刘秀经济改革的意义。
西汉昭帝时.霍光得到昭帝的全面信任.因而得以独揽大权,“政事一决于光”,丞相变成了执行官吏。当时霍光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主要是通过(   )
A . 中朝 B . 御史台 C . 枢密院 D . 中书省
西汉时,江南被视为“缘边"之地.朝廷对当地的“越人"“蛮人“往往“因俗而治","初郡无税”或“少输租赋"。东汉时,“蛮夷率服" ,故“增其租税”与中原划一。这一政策调整(   )
A . 加速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推动了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 C . 反映了江南地方行政体制的完善 D . 促进了国家经济资源的流通
东汉中后期,歌颂国势声威、极尽铺采的大赋渐少,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这一变化可说明(   )
A . 文学创作背离主流文化 B . 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 C . 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 . 儒家学说的人世精神
如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A . 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 . 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 . 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 . 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