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科技文化 知识点题库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材料意思所指

A . 楚辞体裁的作品充满伤感 B . 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的爱国志向所感叹 C . 屈原作品的文学价值很高 D . 作者有同样的遭遇和结局
大大提高冶铁效率,反映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发明是

A . 水排 B . 铁铧犁 C . 筒车 D . 耧车
有人到新疆考察农业,在吐鲁番看到了一种古老的灌溉设施: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延伸二三十公里,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灌溉。这种源于古代关中地区的灌溉设施是(    )

A . 水排 B . 都江堰 C . 郑国渠 D . 井渠
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一幅天下大治盛世景象:“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上林赋》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
A . 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 . 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 . 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 . 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青铜器

铭文

元和四年壶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口口□钟,重口口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口口口成雷口口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口口富贵宜田家口意口长生

A .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 . 重农抑商的实施状况 C . 手工冶金的生产工艺 D . 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汉朝的儒者将先秦儒家提出的忠孝、仁义等阐发为“三纲”“五常”的教条,到了宋朝程颐则宣扬“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但孔孟的“杀身以成仁”和“舍生取义”说,历代儒学家所阐发的公私之辨,修身为本说,又培育了一大批有正义感的仁人志士。这主要说明(    )
A . 儒学改造完全依统治需要而定 B . 儒学随着社会发展而愈发进步 C . 儒学的内涵不断得到新的阐释 D . 应该辩证地看待儒学的道德观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之一。下列书法作品可供某同学练习楷书临摹的是(   )
A . B . C . D .
著名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蝉衣,如下图,其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从纺织技术方面判断,它可能出自:(   )

A . 官营手工业 B . 家庭手工业 C . 私营手工业 D . 以上都有可能
下图是中国古代农民创造的“井渠”,这种水渠至今仍流行于(   )

A . 江南水乡 B .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 . 东北黑土地 D . 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材料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东汉时期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③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进步      ④“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④ D . ③④
    材料  起过,西汉农学家,汉武希晚年时担任搜粟都尉,主管全国的农业生产。赵过总结了自战国以来特别是当时西北地区农民的生产经验,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代田法。具体做法是在同地块上进行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既收到轮耕的效果,又不浪费土地。代田法的首要条件是深翻土地,划沟培垄。赵过组织部分“工巧奴"和官吏一道制造出便于深耕的耦犁;发明便于开沟,下种,覆土的耧车等。赵过将新农具分发给负责具体推广的地方长官,通过乡里中“父老善田者”先行应用,并采用代田法进行耕作实验。赵过还主张换工制,把农民组织成组,将有限的工具和牛集中在一起,共同劳动。这些先进的工具和耕作方式后来由都城附近推广到西北边疆地区,昔日荒无人迹的西北边地逐渐成为相对繁荣的农业区域。人们关于“牛者,耕植种万物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的观念也逐渐强化。

——摘编自李智舜《中华经济五千年》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过完善和推广农业技术的做法。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过完善和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
阅读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并说明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书写载体的革新 B . 文字简化的趋势 C . 书法理论的成熟 D . 字形构造的统一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于东汉的是(    )
A . 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B . 蔡伦改进造纸术 C . 孙思邈著作《千金方》 D .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中国古代古史系统一般以“三皇五帝”作为起点,但《史记》则跳过三皇,直接从五帝中的“黄帝”开始写起,并称“学者多称五帝,尚(久远)矣”“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规范,严谨)”。这反映出司马迁(   )
A . 以儒家视角观察、研究历史 B . “重证求信”的治史原则 C . 重视平民阶层对历史的影响 D . 意在树立共同的国族认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和”“合”二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曾出现过,其中“和”的本义是吹奏类的乐器,引申为声音和谐;而“合”的原意是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相合、彼此融洽,“和”“合”二字的最早联用,始见于先秦《国语·郑语》,“和合”思想一方面尊重世间万物殊异的客观现实,甚至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和合”思想强调整合疏解这些差异、分歧和矛盾。秦汉以降,随着以汉民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在实体和精神上的不断生成壮大,“和合”思想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中渐次展开,成为中华文化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中华民族化解自然与社会、不同族群、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差异的根本路径。       

——摘自刘金祥《“和合”思想的主要内涵与当下价值》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认为医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医( )
A . 区分亲疏贵贱的病患差别 B . 坚持医德至上的价值取向 C . 贯彻医技优先的行医理念 D . 恪守安生立命的职业规范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陆贾(约公元前240-公元前170),汉初重要的政论家和思想家,一度“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公元前207年,刘邦率起义军进军咸阳,派陆贾等人前往游说秦将,“秦将果欲连和”。秦王朝被推翻以后,陆贾跟随刘邦参加楚汉战争,成为其重要谋士之一。西汉政权建立不久,陆贾两次受命出使南越,成功促使割据一方的南越地区首领赵佗臣服。吕后擅权时,陆贾“自度不能争之”,称病归家,后为丞相陈平划策,在推翻吕氏集团、拥立文帝上有功。陆贾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主张给生产者以休养生息之机,同时要求“行仁义,法先圣”,“德治”与刑罚并用。他向高祖谏言: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为高祖所著的《新语》一书凡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而后来的董仲舒亦“相被服焉”。

——摘编自《史记》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贾作出的主要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陆贾能够取得上述贡献的原因。
中国是纸的发明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解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发明可能是在(    )
A . 西汉 B . 唐代 C . 北宋 D . 元代
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

A . 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 B . 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 . 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 D . 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