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题库

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 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 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 .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 . 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 发展小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 B . 实行土地国有,促进经济恢复 C . 打击地主势力,促进生产发展 D . 改革基层行政,加强中央集权
北魏实行的均田制的性质是(    )
A . 封建土地国家制度 B . 地主土地私有制 C .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D . 农民土地私有制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归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天宝年间,土地还授根本无法实行。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
A . 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B .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 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D . 租庸调制度的推行
“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这段论述充分说明(   )
A . 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 B . 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C . 胡族生活习俗影响了汉族 D . 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 加强民族交融 B . 促进人口增长 C . 增加财税收入 D . 稳定个体小农
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这反映出北魏均田制的基本原则是(    )
A . 禁止民间土地交易 B . 保障土地平均分配 C . 限制土地兼并行为 D . 强化土地国有政策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
A . 如何缓和阶级矛盾 B . 如何统治汉人 C . 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 . 如何发展封建经济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魏统治者在战争中让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这主要反映了 (    )
A . 北魏统治者战略战术不当 B . 其他族人民作战勇敢 C . 北魏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D . 北魏的部队战斗力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上台以后,对法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鲜卑拓跋部依据旧有习惯法原只“置四部大人坐王庭决辞讼”,直到太和中期,孝文帝诏群臣议定官制,中央设有廷尉、御史中尉、五局司直、廷尉正监评等官职, 地方由州牧、刺史、太守等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延兴四年(474)孝文帝下令凡“狱有大疑,乃平议焉”,“事无大小,皆令据律正不得疑奏。”又诏曰:“自今以后,非谋反、大逆、干纪、外奔、罪止其身而已。”太和三年(479)“令中书令高间集中秘官,制定法律”,对违反礼教的做法,都要以违法行为来处置。在实行均田令的同时, 孝文帝于太和十年(486)、十一年(487) 连续下诏:“凡轻系之囚,宜速决之,无令薄罪久留狱扦。”以此解脱一些无罪或轻罪被囚的犯人, 增加劳动人手,恢复农业生产。北魏律定本,成为了北周与北齐的法律制度源头。

——摘编自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法制改革的意义。
北魏均田制规定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土地,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这一规定(    )
A . 有效抑制地主兼并小农土地 B . 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C . “复辟”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D . 表明国家对土地绝对处置权
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年),农民起义不断,诏“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治二县,即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到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这表明,北魏(   )
A . 监察体制成熟 B . 重视地方治理 C . 汉化程度较高 D . 官员考核严谨
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自称“中国”成为普遍现象。比如中书监高闾上表把南朝建立者视为“蛮夷”“非关华夏”;元英上奏南伐齐朝声称:窃以区区宝卷,罔顾天常,凭恃山河,敢抗中国。由此可见(    )。
A . 北魏普遍自觉传承华夏文化 B . 改革提高了北方的生产力 C . 北魏统治者有华夏认同意识 D . 南北对抗中南方落于下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建国伊始,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作为汉族人的冯太后,孝文帝在她的教育下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魏书·咸阳王禧传》曾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

材料二: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唐太宗还举汉武帝的例子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尽管这是唐太宗的自我欣赏,但它所反映的事实大体不错。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以及为此采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太宗都通过哪些方式管理少数民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文化得天独厚,其民族性格最为平正中和,最为可久可大,此则称之为中华文化之“同化力”。此一种同化力:

第一,是先同化了此一地区内之各民族而成为一民族。

第二,是文化向外,把四裔异民族尽化为同一文化,如韩国、越南与日本。

第三,是异民族入侵而同化为中国民族,如汉后之五胡,如宋后之辽、金、蒙古、满洲。

第四,是异文化传入同化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如印度之佛教。……

                                                 ——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最少两例)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
A . 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B . 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 . 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 D . 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
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分析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统一北方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定居生活,拓跋部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即使在统一黄河流域后,对其他各族人民的统治仍然采取了压迫的歧视政策。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材料三   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但是,此后各类起义仍时有发生。

——以上材料均摘自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根本目的。
  2. (2)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材料二   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以致阴历四月降雪……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度。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史》

  1.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推测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 (4) 通过对“魏主”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君子营”,礼遇“衣冠华族”,重用汉儒张宾等,“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北魏拓跋理吸收汉族上人,制定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延。这些做法(    )
A .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B . 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C . 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内迁 D . 加强了君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