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知识点题库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增设管理财政的“三司”,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政治制度(    )
A . 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 . 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 . 深刻影响了国家前途与命运 D . 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代十国(907—960年)时,众多百姓遁入空门,不事稼穑的僧尼越来越多。显德二年(955),后周世宗柴荣诏令限佛。相较之前的“三武灭佛”,此次限佛没有大量毁寺院、屠僧尼、焚经书,而是通过整肃佛教以除弊兴利。诏令无朝廷批准敕额的寺院一概废止,僧尼及佛像经卷可到有敕额的寺院安置。凡有僧尼私自建寺院,或为他人剃头受戒,举报或自行捕捉可获优赏。僧尼中有罪者,依法科刑,勒令还俗。禁止舍身、烧臂等伤害肢体之行仪,如有此类,强制还俗配流边远。造妖言妖书者,量罪科刑。每年造僧账,藉内无名者均令还俗;身死、逃亡、还俗者,次年改账削籍。出家须得父母及祖父母许可,若是父母祖父母无其他侍养之人者、刑罚在身者、贼盗、逃兵等均不得出家,违者重罪本人及师主。出家还须由官府检验背诵一定页数的经文,受戒则须通过经业考试,才能获得度牒。此外,除军、政、民、教正常使用之外,收缴铜质佛像以铸钱,官府按质论价收购。

——据吴枫《隋唐五代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周世宗限佛措施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后周世宗限佛的意义。
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

后患无穷,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A . 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 . 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C . 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 . 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 . 秦朝郡县制度削弱了地方的力量 B . 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 . 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 .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导致下表史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史书

成书朝代

史家

特点

《宋书》

南朝梁

沈约

称北朝政权为“岛夷”

《南齐书》

南朝梁

萧子显

称北朝政权为“岛夷”

《魏书》

北齐

魏收

称南朝政权为“索虏”

《南史》

唐代

李延寿

把南朝诸帝列入帝纪

《北史》

唐代

李延寿

把北朝诸帝列入帝纪

A . 史书体例的变化 B .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 北人南迁的推动 D . 政治局势的变化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 . 藩镇割据 B . 宦官专权 C . 安史之乱 D . 朋党之争
有人认为,唐代某一事件“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使中央集权势力大为削弱”。该事件(   )
A . 导致了武周政治局面的形成 B . 催生了国家外重内轻的局面 C . 成为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D . 标志着唐朝政治统治的结束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 . 十国是指南方地区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 B . 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 C . 南方地区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D .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说明镇(   )
A .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 . 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C . 因军事驻扎而形成 D . 可以解决边患问题
902年,唐末藩镇割据林立,互相之间攻战不断;到了910年,五代十国前期多个国家并立。对这一历史变化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 . 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 .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 . 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 .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揭示了(   )
A . 宦官和朋党的矛盾 B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   )
A . 反映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发展 B . 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 C .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 . 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
开元二十六年,唐朝中央改革边防军制度,由各军镇在各种征行人及客户中招募丁壮为“长征健儿”,世代镇守戍边,不事生产,终身免除课役,装备给养全由政府供应。“长征健儿”的设置(   )
A . 巩固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B . 使唐朝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 . 为唐朝提供了充足兵源 D . 为藩镇割据的出现埋下隐患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 . 唐末农民战争 B . 朋党之争 C . 宦官专权 D . 藩镇割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藩镇分布区城与唐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唐代藩镇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心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唐代藩镇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王武俊、李纳等势力,公开反叛朝廷。镇海军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唐德宗遣使于吐蕃,请发其兵,后未果。据此可知(    )
A . 藩镇是拱卫唐政府的关键力量 B . 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 . 吐蕃纳入中央的正式行政管辖 D . 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制作层级结构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层级结构存在于(    )

A . 唐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   )
A . 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B . 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 C . 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D . 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下图中的内容是对唐朝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   )

·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

·削弱了中央集权

A . 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   B . 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C . 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D . 使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割据产生的最严重后果是(    )
A . 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 . 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 . 形成五代十国 D . 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