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知识点题库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
A .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 .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 .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完成中国古代之乱兴衰表

    时代

    盛世

    乱世

    西汉

    汉武帝时代

    光武中兴

    汉末军阀混战

    唐朝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清朝

    三藩之乱

  2. (2) 用史实说明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
  3. (3) 具体说明处理好哪些方面关系决定王朝的治乱兴衰。
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图片_x0020_1476029157      图片_x0020_2017121067  

(图1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902年) 图2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910年)

A . 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 .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 . 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 .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北宋学者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写道“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材料中的“大盗”指的是“安史之乱” B . 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C . 节度使的大量设立削弱了中央集权 D . 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有学者把唐代的藩镇根据分布特点大致分为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等,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这种藩镇 (    )
A . 导致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 . 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C . 形成源于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大 D . 使唐朝迅速走向灭亡
有学者说:"晚唐寒人虽有上达,然其势力尚未足与旧族相抗,政治上之核心人物,仍多出身于阀阅。”可见,晚唐时期(    )
A . 科举取士制度较为成熟 B . 门阀政治的基础坚固 C . 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威胁 D . 社会向学风气未普及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割据,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裴度亲莅郾城县回曲镇(今裴城镇)督战,唐邓州节度使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平定叛乱。该事件说明唐朝(    )
A . 长期藩镇割据的不利局面即将结束 B . 如此平叛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 . 节度使的设置是其割据亡国的根源 D . 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教训
下表所示五代十国时期黄河多次决口,据此可推知黄河决口是五代十国时期)(    )

A . 战争防御自保的主要手段 B . 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C . 农耕经济繁荣的必然产物 D .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动力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

《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 《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 . 《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 . 《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 . 《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杜甫诗歌因为“善陈时事”,被历代学者视为“诗史”。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国破”的原因是(   )
A . 七国之乱 B . 八王之乱 C . 安史之乱 D . 靖康之变
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差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  )
A . 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B . 标志著官僚制度的成熟 C .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 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
《旧唐书》记载,唐朝中后期,地方的节度使可以自行设置文武官员,并且将属地的赋税据为己有,在许多方面都不听中央政府管辖。这反映了当时(   )
A . 唐朝郡县制已遭到废除 B . 已经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C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 D .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激化
黄巢起义期间,由朝臣出任的节度使或是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多为地方武人势力的人。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 C . 朝廷派遣武将镇压农民起义 D . 社会阶层流动更加频繁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 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 . 地方势力膨胀 B .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 中央财政紧张 D .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秦汉以来,每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永嘉之乱”至南北朝、“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迁;而自明朝以来,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近代向内蒙古、东北和其他边疆地区的移民,山西人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同时也接收了大量外来移民,从夏、商、周时代频繁迁入的部族,封国和宗族,从汉代开始的少数民族内迁,南方居民被强制北迁,北魏时大规模移民于代地,直到近代,大批外来移民在山西定居,与本地人融为一体,成为山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剑雄《山西移民史序言》

材料二: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剥,或事故萦绕,一二十载不得归,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移民现象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引发移民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代山西移民出现的新情况并说明其影响。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走向衰亡篇】材料四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 (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 (2) 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4. (4) 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
西周时期,地方最高长官为诸侯;东汉时期,刺史逐渐取得地方军政大权;唐朝时期,地方最高长官为节度使。从西周到唐朝,地方最高长官实质上(    )
A . 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B . 带有明显的武人倾向 C . 是时代下的无奈产物 D . 带有权宜之计的色彩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    ) 
A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 宦官和朋党的矛盾 C .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 . 武则天当政 B . 安史之乱 C . 唐玄宗即位 D . 黄巢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