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政务机构 知识点题库

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一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衡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 . 分封制 B . 中外朝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内阁制度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
A . 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 . 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C . 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D . 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体现了中华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1986年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克盉(hé),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铭文44字铭文解释:

王说:“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來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滿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克到达燕地,

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了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材料二:(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1. (1) 依据材料一,从史料的角度说说“克盉”的价值。
  2. (2) 王绾、李斯对秦朝的地方管理分别提出什么主张?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具有怎样的意义?
  3. (3) 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发展演变的规律。
某几部电视剧里分别出现不同的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电视剧甲:“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电视剧乙:皇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电视剧丙:皇帝在一个小房间中处理军国大事,几个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执行。

请回答:电视剧甲、乙、丙反映的情况分别最能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中央官制(    )

A . 秦朝、汉朝、明朝 B . 明朝、唐朝、清朝 C . 秦朝、唐朝、清朝 D . 唐朝、元朝、明朝
唐代政事堂议政时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议政会议,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
A . 有利于防范权力的滥用 B . 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 C . 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 D . 提高了监察官员的效果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史载,秦汉时期宰相相对较少,如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到了唐朝,任职宰相的人越来越多,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唐朝时期宰相人数增多的目的在于(    )
A . 加强中央集权,宰相轮番执政 B . 限制世家大族,控制地方政府 C . 顺应科举需要,整顿官吏队伍 D . 分割宰相职权,调整中央官制
唐朝草拟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
A . 中书省 B . 门下省 C . 政事堂 D . 尚书省
分权和制衡在不同政体中均有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材料二: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汉密尔顿系统主张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认为这是防止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可靠办法,也是避免暴政的最好途径。同时,他认为应该在立法机构内部进行权力牵制,以防止国会权力过分集中。

材料三:曾高度评价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近期多次抨击当今美国式的三权制衡体制,认为分权制衡对行政造成太多掣肘,削弱了政府的自主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并发出美国式政治无路可走的哀叹。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协调君权和相权的。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密尔顿的主张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3.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分权制衡的认识。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 . 确立三省六部制 B . 建立法律体系 C . 废分封,置郡县 D . 实行科举制
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 . 建立世官制 B . 增设“参知政事” C . 强化“外朝” D . 实行察举制
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
A .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 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 C . 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D . 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及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而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 .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 B . 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 . 三省六部制减缓了由于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 D .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所沿用
“时间”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重要信息。如表所列信息与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B宋代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C元朝全国分设十二个行中书省,加强中央集权
D明代废丞相,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A . A B . B C . C D . D
秦汉时期,丞相是制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待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任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 .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 .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成三司。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这一制度的实行(    )
A . 有利于中央集权 B . 有利于司法公正 C .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 降低了行政效能
唐时期,监察御史由尚书省负责选任。北宋时期,“宰执勿得进用台官(御史台官员)”,宰相不能荐举“台谏(御史台官员)”“当出(皇帝)亲擢”。这一调整反映出北宋(    )
A . 监察官的素质要高于前代 B . 分化官僚权力以加强皇权 C . 宰辅集体领导制遭到破坏 D . 扩大监察职权以削弱相权
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
A .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 .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 .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 民主决策 B . 限制地方权力 C . 加强皇权 D . 提高官员素质
唐代的三省体制相当成熟,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表明(     )
A . 唐朝时三省掌握了实际统治权 B . 唐朝皇帝被剥夺了最高决策权 C . 唐朝时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 D . 唐朝皇帝的决策权受到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