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政务机构 知识点题库

唐朝的中央机构为三省六部。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 中书省—草诏 B . 门下省—执行 C . 尚书省—审议 D . 枢密院—军事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多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都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 .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 .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1. (1) 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 (2) 联系材料二,三,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材料二,三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3. (3) 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透过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认为“依法治国”方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4. (4) 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唐御史中丞薛存诚查获僧人鉴虚犯法,当处死刑。权臣要官轮番在皇帝面前保护并解救鉴虚,皇帝宣旨将其释放,但薛存诚不执行旨意,依法予以处决。这事件说明当时(    )
A . 中央机构运行不畅 B . 君权受到监察制约 C . 朝野普遍信仰佛教 D . 宽仁为法慎行刑狱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 . 汉刺史制 B . 唐三省六部制 C . 明内阁制 D . 清军机处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    )
A . 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 B . 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C . 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D .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枢。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B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C . 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 D . 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 .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 .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历代封建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都是尽可能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下列哪些举措是分割了相权的?(    )

①秦设御史大夫

②唐设三省六部

③北宋设转运使

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 . ①②③ B . ①② C . ①③ D . ②④
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品级较低的官员参与朝政机密,用“同中书门下省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其主要目的是(    )
A .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 .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 缓和矛盾,抑制权贵
有学者认为:唐代社会之所以能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政治制度的高度自我完善机能是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以唐朝的政治制度有关史实说一说你的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总的趋向是什么?
唐初实行中书、门下两省联合议政,即为政事堂的设置。在政事堂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肃宗时首席宰相每隔十天轮流执笔,德宗时改为每日一人轮流执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 巩固君主专制 B . 广泛延揽人才 C . 提高行政效率 D . 实行部门牵制
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唐朝的政事堂(   )
A . 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 . 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 C . 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 . 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在唐朝,若未加“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敦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   )
A . 皇权受一定制约 B . 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C .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
“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将相权分化,政令从起草、审核到执行均有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处理。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的同时还相互牵制,大大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材料中的“它”是(   )
A . 三公九卿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二府三司制 D . 内外朝制度
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
A . 地方制度的沿革 B . 宰相制度的完善 C . 选官制度的完善 D . 中枢机构的演变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二: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1》

材料三: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基本方针和政策,……·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1》

材料四: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2. (2) 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这有何进步意义? 
  3. (3) 据材料三、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一部具有什么性质的文献?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新中国建国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 (4)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认识。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准备下达修洛阳宫的指令时,门下省给事中张玄素极言:“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最后,门下省根据谏言阻止指令下达。这反映出当时(   )
A . 门下省成为决策中心 B . 皇权为大臣所操纵 C . 中枢决策程序制度化 D . 社会崇尚简朴之风
唐代设立政事堂,其成员除了三省长官外,其他如授有“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二品”“参知政事”的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这体现了唐代(   )
A . 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B . 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 C . 集体议事分散相权 D . 权臣专横使君权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