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 (1) 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所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

  3. (3) 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具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 .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 . 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 .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1. (1) 依据材料一,谈谈汉唐中央集权曾经一度遭到削弱的原因,并指出作者推崇何种国家结构体制。
  2. (2) 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指的是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 (3) 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 (4) 材料四中雍正帝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 . 汉刺史制 B . 宋参知政事 C . 明内阁制 D . 清军机处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这说明(    )
A . 机构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政 B . 宋初并不具备改革条件 C . 宋初改革总体上弊大于利 D . 改革应兼顾公平与效益
北宋宰相出缺时,皇帝经常让某类官员代行宰相之职。北宋宰相经常空缺,该类官员往往成为北宋事实上的宰相。该类官员最有可能是(  )
A . 枢密使 B . 参知政事 C . 刺史 D . 三司使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 . 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 . 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 . 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 . 从宋朝开始官僚政治衰落
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
A .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 .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 .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 .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 目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 . 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 . 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 . 易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   ④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关于“陈桥兵变”的历史真相,今人根据多种史料研究认为,赵匡胤谎报契丹大军南下,在率军北上途中授意部下将黄袍加在他身上,拥立他为天子。但翻阅《太祖实录》中记载的却是当时契丹南下,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士强拥他为皇帝。这说明(    )
A . 赵匡胤建立宋朝具有历史必然性 B . 历史真相随时代久远而难以再现 C . 历史记录受政治影响呈现主观性 D .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今中外,国家在权力分配上大都实行过权力制衡。

材料一:宋朝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御史中丞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由副相升任宰相,御史中丞则得以进身为执政,宋神宗去世后,政治主张保守的司马光上台为宰相,尽废王安石任上颁布的新法,这个时候王安石的助手韩缜、蔡确、章惇还分别把持了宰相、副宰相、枢密使等高职,但当时御史刘挚弹劾蔡确在神宗驾崩时没有按时守灵, 说这几个人结党营私,他们便被迫辞职下台了。

——摘编自朱韬《宋代官制的权力制衡术》

材料二:古罗马的官职都是由各类各级公民会议选举产生的,元老院只能在选举以后的人选内审批任命,古罗马的法律也是在各类各级公民会议表决中产生的,元老、独裁官和保民官个人仅有否决权,没有立法权。正是这种多元社会结构和多项组织权力结构之间或文化多元结构和契约型政法体系之间错综复杂的互相制约关系,孕育了古罗马特有的“分权制衡”传统。

——摘编自米辰峰《多元并存与分权制衡: 古罗马社会结构政制机制初探》

材料三:(美国)国会能够限制总统,总统也能对国会进行制约。例如法律要由国会制定,但总统对国会法案有否决权,特别是总统“搁置否决”(亦称“口袋否决”)更具有 “绝对否决”的性质。美国最高法院也能牵制总统与国会, 最高法院限制总统与国会的主要武器就是司法审查权。据统计,自1803年到1972年,美国最高法院共判决102项国会法律违宪。

——摘编自樊体宁《论美国分权制衡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权力制衡的表现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罗马实行分权制衡政治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中央政府分权制衡的特点和作用。
“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
A . 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 .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 . 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 . 汉初实行郡国制
下图为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图信息判断,该朝代是(    )

A . 秦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明朝
苏洵认为“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其中,“转运使”的主要职责是(    )
A . 军事 B . 行政 C . 监察 D . 财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宗族子弟间共同的亲缘连接点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三: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摘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四:宋代行政区划与唐无大差异,而行政组织与运用则大有不同。盖宋室君臣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权重,故对于地方行政采取绝对控制政策。其方法:最高级地方行政区划之路,不置元首性之长官,而以帅、漕、宪、仓诸司,分掌众务,不相统属,互相牵制不能自专。上自诸路使司,下至县知事,皆以中央文官权充,以便中央直接控制。犹惧知事官权太专,又置通判,以资牵制与监视。——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传统礼乐的主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为开创盛世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 1 唐代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二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

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1. (1) 根据材料一、二,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措施。
宋太祖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分别设置的官职是(   )。
A . 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 B . 三司使、参知政事、枢密使 C .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 . 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
以下是我国古代某一阶段的官员、户数变化情况表。此表反映了(   )

时间(年)

官员数(人)

户数(户)

户、官数比

140

7567

9698630

1282

609

12576

9070414

721

737

18805

8973634

477

1190

42000

12355800

294

A . 人口总数持续增长 B . 社会阶层流动逐步加快 C . 科举取土人数增多 D .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北宋时期(   )

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A . 君主专制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B . 权力分割细化限制了行政效率 C . 侧重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 防止了中央机构的权力专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