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经济重心南移 知识点题库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A . 坊市制度瓦解 B . 土地集中加剧 C . 农业技术进步 D . 海外贸易拓展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 .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 . 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 . 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 . 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 . 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上两大区域的人口数量(单位:万)

时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4117

1448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

2789

1915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

3174

2398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2841

4257

明弘治四年(1491年)

2432

5177

——数据源于张国雄《长江人口发展史论》

材料二  近代华工,无论是被拐贩出国的契约华工,还是为生计所迫而沦落海外的华工,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传统经济的崩溃而产生的。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兴起、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达到高潮的苦力贸易,历时三十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有大量华工被西方殖民者贩往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到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期,仍有大批华工被西方殖民者募往东南亚地区、乃至非洲。破产的农民、手工业工人被迫出洋,与被拐骗出国的契约华工一同,沦为西方资本的奴隶或雇佣劳动力。

——摘编自《鸦片战争与近代华工》

材料三  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倒,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

——摘编自《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 (1) 依据上表,概述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变化状况,并简析长江流域人口变化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华工出洋的特点。
  3. (3) 依据材料三,对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状况。
下面是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对比表(约)。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制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南北经济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B . 政策导向是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 C . 政治中心的南移推动了人口占比的根本变化 D . 人口比例变化体现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至于长安宝货药肆,咸丰衍于南方之物”

唐·高彦休《阙史》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北宋·李觏《寄上富枢密书》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十七”

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A . 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B . 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 . 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D . 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元朝法令文书《通制条格》载:“亡宋时,民户人家有钱,官司听从开解(即开典当行)。自归附之后,有势之家方敢开解库,无势之家,不敢开库,盖因惧怕官司科扰,致阻民家生理。”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元朝的商业不如宋朝发达 B . 元朝官商勾结的程度更高 C . 宋朝经商环境比元朝宽松 D . 元朝的商业立法不够完善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如表所示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及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图书编》卷36“吴风俗”卷

  1. (1) 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2. (2) 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 (3)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宋代圩田开辟尤为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   )
A .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 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 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旉(公元1076--1156年),南宋农学家。他长期在真州(今江苏仪征)隐居务农,于1149年写成《农书》,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陈旉借用当时的谚语说:“多虛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进而提出:“农之治田,不在连阡跨陌之多,唯其财力相称,则丰穰可期也审矣。”他指出耕稼是“盗天地之时利”,从事农业生产就是要遵循节气变化的规律,对高田、下地、坡陵之处及深水蔽泽等地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不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未有能得者”。他在“粪田之宜篇”中说,尽管土壤种类不一,肥力高低,但都可改良,主张“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他在书中把当时南方的稻田分为早稻田、晚稻田、山区冷水田和平原稻田4种类型,分别阐述了整地和耕作的要领,讲解了稻作中耘田和晒田的技术要求,强调水稻培育壮秧的重要性。

——摘编自袁名泽《〈陈旉农书)之农史地位考》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旉的主要农学思想。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旉取得农学成就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战争分布表(按明代行政区域划分)

序号

省名

战争总数

各历史时期战争次数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

1

京师

712

89

73

116

228

60

146

2

南直

841

50

65

343

149

98

136

3

山东

437

141

67

103

85

18

23

4

山西

478

95

35

109

131

33

75

5

河南

820

203

138

271

150

43

15

6

陕西

1281

46

201

432

365

158

79

7

四川

381

6

38

82

107

52

96

8

湖广

406

29

34

148

79

63

53

9

江西

126

1

8

37

14

15

51

10

浙江

208

1

4

20

35

21

127

11

福建

107

0

4

3

13

11

76

12

广东

95

0

2

5

10

17

61

13

广西

123

0

2

0

13

28

80

14

云南

130

0

11

8

31

2

78

15

贵州

47

0

0

0

1

1

45

总计

6192

661

682

1677

1411

620

1141

注:京师:指北直隶,以北京为中心,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南直:即南直隶、以今南京为中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一带。

——据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战争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 (2) 与前代相比,明代中后期的战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南方的农产品大量运输到北方,北方的面食也得以进入南方,实现了食物上的“大一统”。与广大农民因生活所迫被动食素不同,士人认为食素可以心性淡泊、身体洁净,可使“肠胃清虚,无渣无秽,是可以养神也”,他们多往“禅制素食”。在士人中间,形成了一股素食之风,素菜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流行于市肆上,专门经营素食的店肆也有很多。素食还被制成各种肉菜的味道,使得更多的平民百姓得以享受美味。

——摘编自张雅丽《唐宋时期素食习俗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英国环境恶化、卫生状况糟糕、食品掺假等社会问题突出。1847年,英国素食者协会成立,在协会的指导下一股素食主义风潮兴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工人阶级。协会的分会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南部的城市。针对工人阶级贫穷、时间匮乏,营养不良的特点,协会制作了一些宣传素食廉价、快捷、有益于健康的小册子等。协会还不断翻新素食的做法,发明了很多新的菜式,人们蔬菜消费的比例大为提升。至“19世纪晚期素食者餐厅与咖啡馆遍布了整个英国”。

——摘编自王钰峰《19世纪英国素食主义运动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素食之风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素食主义风潮的特点,并说明其成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人素食之风和19世纪英国素食主义风潮的共同影响。
书院是与官学相对的私人办学机构。元代新建、修复、改建的227所书院中,长江流域仍居第一位,占65%;黄河流域上升为27.95%,珠江流域降为6%。从各省分布说,江西、浙江、湖南占据前三,三省合占52.44%,超过半数。这种布局说明当时(   )
A . 朝廷禁止兴办官学 B . 私学兴盛前所未有 C . 经济重心已在南方 D . 全国统一社会安定
南宋时,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明朝时,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工商业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

②清朝湖广地区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的重心

③农业格局的变迁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④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湖广地区农业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我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水稻的传播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距今七千年前,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了发达的稻作文化。黄河流域先秦时代比今天温暖,宜种稻的下隰地较多。《史记.夏本记》《豳风●七月》《小雅.甫田》《白华》周颂.丰年)等都有多地种植水稻的记载。先秦时代北方产稻地区比现在更广,但种植面积却不大,在黄河流域的作物构成中,稻比不上栗的地位。稻和梁都是珍贵的食品,稻大多是用来酿酒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漸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摘编自文慧《稻米传奇》

材料三: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

——摘编自文慧《稻米传奇》

  1. (1)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稻作文化的特点,并简析隋唐到宋代江南稻米广为种植的原因。
  2. (2)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稻米之路"形成的作用。
绍兴二十六年,起居舍人凌景夏说:“切见临安府自累经兵火以后,户口所存,裁十二三,而西北人以驻跸之地,辐辏骈集,数倍土著,今之富室大贾,往往而是。”材料反映了(   )
A . 南迁人口推动了临安经济发展 B . 临安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 . 临安遭到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D . 临安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     )
A . 江南已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联系与经济交流 B . 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C . 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 D . 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75.5%

22.9%

1.6%

唐玄宗天宝年间

61.4%

35.8%

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34.8%

58.4%

6.8%

A . 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 . 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C . 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 . 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由26个增加到564个,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 经济格局的变化 C . 科举制度的改革 D . 儒学地位的强化
下图是秦朝至清朝丝织业中心区变化的情况,它可以反映(    )

A . 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 . 唐宋的手工业最发达 C . 古代丝织业的兴衰过程 D . 对外贸易的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