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经济重心南移 知识点题库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 朝代时间长短 B . 王朝力量强弱 C . 疆域面积大小 D . 经济格局变化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反映了(  )
A .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 B . 政治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C .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D . 南方自古以来人才聚集
读下列两图,概括相关信息,并作简要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1日人前七捌,击怔三百声,而众暖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着出(    )

A . 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 . 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 C . 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 D . 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  在12世纪的前半叶,当(南宋)朝廷刚迁都杭州的时候,该城的规模很可能与中国的其他省城相去无几。1126-1138年间,北方诸省的移民潮使得居民人数突然猛涨……尽管兴建了大量房屋,住房问题还是未能解除。13世纪中叶,城区已布满建筑物,街面和巷道互相接通……建筑用地极端缺乏,而人口又在增加,势必要求建筑多层的楼宇……鲍南丁的笔录有时说到10层的房子,有时每座房子居住10户人家。不管房屋是公产还是私产,租金都是按月交付。那些属于国家的房子由一个特设的机构——楼店务管理。我们不了解房租的数额,但既然房屋缺乏,而朝廷又屡屡颁令宽限交租的日期,就可以假定房租是沉重的负担。

    ——摘编自[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宋杭州出现住房紧张现象的背景及对策。

  2. (2) 材料二  当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这样从工场手工业和小生产向大工业过渡,并且这个过渡还由于情况极其顺利而加速的时期,多半也就是“住宅缺乏”的时期。一方面,大批农村工人突然被吸引到发展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里来;另一方面,这些旧城市的布局已经不适合新的大工业的条件和与此相应的交通。正当工人成群涌入城市的时候,工人住宅却在大批拆除。于是就突然出现了工人以及以工人为主顾的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的住宅缺乏现象。在一开始就作为工业中心而产生的城市中,这种住宅缺乏现象几乎不存在。例如曼彻斯特、布莱得弗德、巴门一爱北斐特就是这样。相反,在伦教、巴黎、柏林和维也纳这些地方,住房短缺曾经具有急性发作的形式,且现在多半还像慢性病似的继续存在着。                  

    ——摘编自恩格斯《论住宅问题》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住房缺乏的特点。

  3. (3) 材料三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四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  )

中国古代思想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地域

边疆地区

合计

春秋战国至北宋

91

27

1

0

119

南宋至明清

16

73

15

10

114

合计

107

100

16

10

233

﹣﹣(据《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A .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 B .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 C . 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 D . 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宋神宗时期,东南六路(两浙、淮南、江东、江西、湖北、湖南)的两税、商税、盐酒课、茶税、免役钱等项目所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开封府、京东、京西、河北、陕西、河东)的79.6%。这反映( )
A . 商业税开始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B .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渐趋削弱 C . 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 . 北方主要赋税收入小于东南地区
下表说明(    )

时代

政区名称

北方数量

南方数量

秦末

34

13

西汉元始二年(2年)

郡、国

71

32

西晋太康元年(208年)

11.5

7.5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7

8

唐元和八年(813年)

8

15

A .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 . 行政区划调整兼顾南北平衡 C .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 .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区变迁
唐宋时期,江浙所产粮食,通过运河,大量运往北方。到了明末清初,江浙地区每年要从湖广、四川等地调运大量粮食。这一变化表明江浙地区(   )
A .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B . 农业生产衰退 C . 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D . 战争破坏严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
A . 秦汉 B . 隋唐 C . 两宋 D . 明清
下面是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该表格反映的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

A . 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B .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 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 . 促进了“交子”的使用
《陆游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苏州、常州)熟,天下足。”上述现象(    )
A . 引发经济与政治中心分离 B . 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反映出区间贩运业的繁荣 D . 解释了宋朝迁都的原因
下图反映了我国公元2-1078年人口变化情况,它表明该时期我国(  )

A . 实现人口持续增长 B . 注重统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 . 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D . 人口分布南增北减趋势明显
下表为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记述。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    )

记述

出处

“至于长安宝货药肆,成丰衍于南方之物。”

唐·高彦休《唐阙史》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准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北宋·李觏《寄上富枢密书》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六七。”

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A .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完成 B . 江淮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 . 长安出现严重物质匮乏 D . 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影响力提升
宋朝初年,政府虽然对东京城商业活动的“侵街”现象进行过干预,但屡禁不止。宋仁宗登基后,干脆将坊墙和市墙统统推倒,旧的坊市制度彻底崩溃。这一现象表明(    )
A .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 . 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监管 C .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 D .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管理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将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时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及“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议论很多,主张两河不能并行,迁城邑以避之,东西迁徙不要以人力干涉等,只能“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致大段漫流”等。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

——摘编自 毛振培、谭徐明《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建立了报汛站860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多处;运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预报洪水。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成功地抗御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

——摘编自 程晓陶《新中国防洪体系建设70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新中国洪水防治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权力与灾害应对”的认识。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 .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B .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 .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宋书》(南朝)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江南经济的持续开发 B . 曲辕犁在江南推广 C . 区域经济不平衡加剧 D .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广告具有“晴雨表”和“助产士”的双重作用,广告的兴盛是商业繁荣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表征。宋代商业广告十分发达,有口头吆喝或吟唱等形式的叫卖型广告和采用不同的器具,通过摇、打、划、吹发出各类特殊响声来代表不同行业的响器型广告;有涵盖了店家经营的对象、产品的特色等信息的招牌或者幌子型广告;有在店内通过摆放时令鲜花,显眼的地方悬挂名人字画,予以装点的装潢型广告;甚至还有利用印刷术印制的广告。

——摘编自李经威《宋代商业中的广告世界》等

材料二:下图是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左)及其印制的广告(右)

这块青铜版是用来印刷广告的,印版上方标明店铺字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刻有一幅“白兔捣药图”,图案两侧注明“认门前白免儿为记”。图案下方是广告词: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这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出现商标的广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广告的特点,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请你指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的史料价值。
  3. (3) 综上,你有何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统计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 (1) 根据材料,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这种状况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至北宋我国人口变化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分析这种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