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 知识点题库

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该书最有可能是(   )

A . 《汉书》 B . 《旧唐书》 C . 《宋史》    D . 《元史》
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 . 泉州 B . 广州 C . 扬州 D . 庆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教育大辞典》的释文中明确称其为“教育家”的中国有398位,人多集中在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两宋时期(960一1279年)、近现代之际(1840年一1919年)。

时期

人数

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

5

他们以社会改革目标为指向,以不同的地城文化为背最,以各自生活阅历和教育实践为基础提出教育思想。他们相互。竟长争雄,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百家争呜:百家争鸣又反过来锻练了诸子百家,发展和完善了各家的思想。他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教育家群体,在教育思想和理论上的贡献具有开天辟地的原创性

两宋时期

38

他们人数众多,分为众多的教育流派,如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以南宋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学派竟争的时代。这是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近现代之际

226

这一时期教育家数量庞大,成分复杂.既有开明士坤.也有维新人士,既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支庞杂的教育家队伍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蔚为壮观。同时各种具有时代烙印的教育名词层出不穷,如实利主义教育、国民教有、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女子教育、教会教育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的革命教育等等

——摘编自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宋朝饮食习俗上出现较大变化导致“江、浙、湖、湘、闽、广”等地麦价上升,“麦一斛至万二千钱”,致当地农民“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 农业歉收导致粮价上涨 B . 区域经济地理转变趋势 C . 纸币贬值导致物价膨胀 D . 少数民族习俗影响汉族
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A . 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B . 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C . 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D . 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王祯在《农书》附撰的文章中介绍道:“用轻木造为大轮…….用大木砧凿窍,上作横架,中贯轮轴,下有钻臼,立转圆盘,以圆竹笆铺之,上置活字版面,各依号数,上下相次铺摆。”该文介绍的是(   )
A . B . C . D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摘编自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脱脱(1314年﹣1356年)是元朝末年的政治家,出身于蒙古贵族,自幼养于伯父伯颜家中,就学于名儒吴直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1345年,唐其势阴谋起事,脱脱因带兵成功平叛被擢升。先后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等。

伯颜当时是朝廷重臣,独揽大权,排斥汉人,他废除科举,采取民族压迫政策,抵制“汉法”。脱脱从维护元朝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元顺帝支持下发动政变,驱逐了伯颜。1340年,脱脱为中书右丞相,采取了系列措施: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种税收,放宽对汉人、南人的政策;平反昭雪一批冤狱,调整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整顿吏治。1343年召集各族史学家,亲自主编《江史》、《宋史》《金史》。他推行的革新,史称“脱脱更化“1350年,脱脱复相,为解决财政危抓,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使钱币兼行。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卓著,赢得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元顺帝时期出现“至正(年号)中兴”。1356年,脱脱因奸臣所害在流放云南时被毒死。纵观他短暂的一生(年仅42岁),堪称“鞠躬尽痒,死而后已”,其人格影响和历史功绩有口皆碑。

﹣﹣摘编自百度百科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脱脱成为一代贤相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脱脱的政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发生在宋代的结构性社会变迁,使城市中诞生了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宋朝政府自觉负起了向贫民提供福利救济的责任,逐渐建立了完备的社会救济体系。

宋政府按照居民的家庭财产多寡,将全国人口划分为不同户等,作为国家划定救济对象的参考标准。宋朝也开始出现了接近现代意义的“贫困线”概念:凡田产20亩以下或者产业50贯以下的家庭,即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贫民”。

宋朝的贫民救济主要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宋神宗熙宁十年施行的“惠养乞丐法”(凡贫困人口,均纳入乞丐范围),一是宋哲宗元符元年颁行的“居养法”。简单地说,“惠养乞丐法”指由政府给贫民发放米钱;“居养法”则指由国家福利机构收留无处栖身的贫民。这两种救济都是定时的、制度化的。此外,还有临时性、赈灾性的救济,这类临时性救济虽然是不定时的,但也常年有之。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

材料二  英国从都铎王朝(1485―1603年)开始,流民和贫困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政府对救济问题的干预加强。都铎君主在济贫问题上采取了两分法态度:一是国家对没有工作能力的群体承担责任,二是严厉惩罚不愿工作的“懒汉”。1601年的济贫法将济贫措施分为三类:第一,没有劳动能力的穷人由国家提供救济;第二,有工作能力者接受救济须接受政府强制性的工作安排;第三,有工作能力而拒绝工作者接受济贫院的院内救济。该法虽是全国性的立法,但赋予地方相当大的权利,每个教区由监督官管理救济事务,监督官由地方任命。

到18世纪后期,这种以教区为基础的济贫方式已不足以应对社会失业与贫困问题。保证人们的最低收入被视为社会责任,它意味着制定最低工作收入制度,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养老金及疾病救济,而现有的济贫制度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思潮开始蔓延,工人们反对现有的济贫法,因为院内救济将破坏家庭关系并使被救济者失去人身自由,而即便是院外救济也使人失去尊严。于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逐步在英国创立,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刘成、奚慧玲《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沿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政府济贫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确立的原因并说明中英济贫的主要区别。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融与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 图片_x0020_100008 B . 图片_x0020_100009 C . 图片_x0020_100010 D . 图片_x0020_100011
元世祖忽必烈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郭守敬等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意思是指将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由此可知,《授时历》 (    )
A .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B . 是我国施行最久的历法 C .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 . 与现代的公历完全相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清史”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是西方“内陆亚洲(简称内亚)”研究理论运用到清代历史叙事的一个结果。“内陆亚洲”在19世纪被俄国、德国学者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使用,用于亚洲区域的划分。后随着这一地区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内陆亚洲”成为一个文化概念。“新清史”学者们对“内陆亚洲”概念和理论的借鉴极具启发意义,他们重视和挖掘非汉族历史文化,可以给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观念很多启发,但他们将满洲特性泛化为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内亚特性,有违以往内亚史学者之本义。他们偏向强调清朝与内亚政权的延续性,将“内陆亚洲”从一个文化概念演绎为一种与“中国”对立的政治概念,逻辑上存在偏差,也不符合历史实际,是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合法性形成否定。

——摘编自刘文鹏《内陆亚洲视野下的“新清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内陆亚洲”史学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蹴鞠为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盛行于宫廷和民间,宋人记载“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下图为元代钱选所临摹的绘画作品《宋太祖蹴鞠图》。这说明(   )

A . 艺术创作源于一定的社会现实 B . 绘画如实再现历史场景 C . 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古代中国 D . 古人普遍重视体育锻炼
北宋法律规定,所有与农户有关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二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日以前审理完毕。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 薄赋观念 B . 程朱理学思想 C . 重本思想 D . 经世致用观念
舆服制度是通过服饰识别身份的制度。在《金志》中,金国舆服的分类及适用场合都参鉴了《新唐书》《宋会要》等记载的舆服体制。这反映了(   )
A . 服饰的等级化色彩加强 B . 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C . 金宋政治联系得到强化 D . 服饰文化的相互借鉴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些天文观测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 . 引起了生产技术的变革 B . 有利于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稳定 C .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 促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提供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
A . 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 .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 推动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D . 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始二年(公元2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疫病随之而来。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隋代医学家巢元方主持编纂的《诸病源候论》认为疫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是“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提出疫病的预防“须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并提倡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宋朝建立了层级分明、各有所司的医疗机构,平时执掌朝中医药之事,民间疫病出现时应诏至民间进行医疗活动。

——摘编自玉兆鑫《中国抗疫简史》

材料二:

时间

史事

1660年

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18世纪末

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年

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年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1855至1875

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

19世纪中期

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年

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材料三:近代中国被扣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死亡人口中半数以上死于传染病。中国共.产.党人决定一扫旧社会的污浊之气,缔造一个崭新的社会。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在我国东北地区散布大量的细菌。1952年5月,《人民日报》发出了开展“爱国防疫卫生运动”的号召,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卫生防疫部门对肺结核病、天花、鼠疫等疾病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12月,毛.泽东题词,要求“动员起来”“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1953年,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各级卫生防疫站建立,人民政府还对街道和房屋院落进行修整,安装自来水管,疏通污水管道。20世纪50年代末,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任务逐渐转移到“除四害”上来。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疾病防治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发展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并概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下图为宋代打马球画像砖。宋代马球运动不仅只是专属于帝王将相的贵族运动,甚至发展成为了民间百姓热爱的娱乐项目。据史料记载南宋临安城已经出现民间的马球团社“打毬社”。宋代马球运动反映当时(   )

A . 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 B . 世俗文化成为思想主流 C . 崇文抑武之风的盛行 D . 平民政治趋势不断加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

省份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河南

52

68

76

46

21

306

55

陕西

46

61

76

49

14

50

5

河北

47

32

52

26

28

83

6

山西

31

29

44

30

6

64

8

山东

16

12

11

19

8

156

25

甘肃

7

8

11

13

3

16

3

北京

0

0

0

0

3

0

0

辽宁

1

1

1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4

0

新疆

0

3

0

0

0

0

0

宁夏

0

0

1

0

0

2

0

小计

200

214

272

183

83

681

102

南方

江苏

24

37

42

32

32

329

206

浙江

19

15

41

54

34

514

923

福建

0

4

12

40

35

529

538

江西

2

3

13

30

28

330

473

四川

4

6

17

16

23

261

183

安徽

6

8

8

18

16

139

122

湖北

9

12

8

13

1

57

22

湖南

1

1

4

12

17

67

62

广东

3

4

3

9

11

54

51

广西

0

0

0

4

4

17

5

上海

0

0

0

0

0

7

11

云南

0

0

0

1

1

0

0

贵州

0

0

0

0

0

0

1

海南

0

0

0

0

0

1

1

重庆

0

0

0

0

0

3

2

小计

68

90

148

229

202

2308

2600

——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

综合上表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