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知识点题库

《隋唐演义》是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讲史小说。以隋朝末年农民起义为故事背景,讲述隋朝覆灭与大唐建立的一段历史。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其中十八杰之一的李元霸以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为原型。据此推断《隋唐演义》最可能创作于

A . 隋大业年间 B . 唐贞观年间 C . 明洪武年间 D . 清康熙年间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 . 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C . 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D . 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 . 统治阶级的要求 B . 法家思想的启示 C .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 . 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 . 秦丞相府 B . 唐尚书省 C . 元中书省 D . 清军机处
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 B . 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 C . 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D . 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    )

A . 封建剥削集团内部利益一致 B . 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C . 中国封建制度特殊的稳定性 D . 统治阶层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 .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B .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C .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D .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坤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问军机处设置于(    )
A . 顺治时期 B . 康熙时期 C . 雍正时期 D . 乾隆时期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明清两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 (2) “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3. (3)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该制度没能在中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尼拉大帆船是太平洋海域早期全球经济的产物。从1565年到1815年的250年中,西班牙大帆船——坚固、快捷、装备精良而且载货量大——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大部分的贵金属流入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繁荣,白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一些来自马尼拉的亚洲奢侈品留在了墨西哥,或是被运到秘鲁,供那里的西班牙统治阶层维持奢华生活。但是,绝大部分的奢侈品是从墨西哥通过陆路再经大西洋运到了西班牙和欧洲市场。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希琴﹒斯特里兹著)《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明代后期遇到的灭顶之灾,更是由于新大陆产银量的第一次急遽下降直接造成的,是基于世界货币市场动荡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所造成的放大冲击。这种美洲白银供给的大幅度萎缩扩大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加上这一时期发生的边关危机、对外贸易纠纷、农业灾荒以及改革造成的负效应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终酿成了导致明帝国崩溃的经济大危机。

——(韩毓海著)《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来的中国与世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565年到1815年的250年中中西方政治方面各自发展的总体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观点给予简要评价。
《清会典》中记载某机构:“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对该机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B . 辅佐皇帝,决策机要 C . 有官无吏,决策封闭 D . 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下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仁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论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 . 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B . 宗法制度逐步淡化 C . 等级秩序日益固化 D . 法律的儒学色彩加强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后为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1791年,乾隆皇帝下谕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随后又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 . 内阁职能范围缩小 C . 军机处成决策机构 D .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处的设立(   )
A . 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 . 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C . 导致政治决策走向封闭 D .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甘肃成批出土简牍10余次,总数达到7万多枚。简牍的内容以秦汉行政文书为主,各种簿籍和通行公文系统性很强。簿、籍内容包括边塞军事机构对兵器、廪食、俸钱等物资的流水账目及会计报告和关于各种人员的名单。通过簿籍,可以管窥各类机构对文书的书写、审核、校对、存档等细节。通行公文是各级机构间上传下达的文书,有涉及人事升迁、任免、调动的,也有关于日常管理值班的。甘肃简牍中还包含大量的律令,涉及军事、治安、边疆、土地、吏治、养老、赋役等多方面。司法实践中的各类文书透露出执法重要环节的各种信息,生动反映了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的诉讼程序和司法情况。

——黄兆宏《“经国之枢机”——甘肃简牍与秦汉时期行政体系研究》

材料二  晚清时期,清朝长期实行的谕旨奏折制度悄然发生变化,新型谕旨奏折逐渐形成自身的寄发程式与管理制度。通过电寄寄发的谕旨称“电旨”,上行文书出现电奏,电奏由臣工拟定,交电报局寄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再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送军机处进呈。历次钦奉电旨、电奏、电信,按月分缮清折咨呈军机处、总理衙门查核。1906年10月,皖北遭遇严重水灾,安徽巡抚恩铭向清廷电奏此情,并请求“拨发藩库银十万两,以资赈抚”,清廷闻后立即寄出电旨允准。

——夏维奇《晚清电旨电奏发展述论》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甘肃简牍所反映秦汉政治的基本特点,说明甘肃简牍的史料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行政公文出现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及影响。

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对人抱怨:“诸臣 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中央集权加强 B . 专制皇权强化 C . 社会矛盾尖锐 D . 军机大臣懒政
嘉庆年间,户部请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以“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为由予以否决。四川前线将领广兴递送奏报时另有一份咨文送军机处,被嘉庆察知责罚,皇帝再三谕饬,严禁臣僚奏事关会军机处。这些举措表明嘉庆皇帝重在(    )
A . 分割中枢机构权力 B . 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 C . 抑压军机处的权势 D . 提高部院衙门行政效率
雍正四年(1726年),针对云南地区水路不通的问题,云贵广西总督(流官)鄂尔泰上疏:“云贵远居天末,必须商贾流通,庶地方渐有生色。”皇帝朱批:“见处信得,及便动数十万帑金何妨?朕不惜此等之费也。”这说明(   )
A . 交通发展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 . 中央集权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 . 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 . 边疆治理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乡村社会的规范主要靠“礼治”,这种“礼治”在古代道德普遍法律化的情下,具有法律效力。并且,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其解决争端的方式首先要考虑“情”,然后是“礼”,再次是“理”,最后才是“法”,乡村社会“无讼而治”。

——摘编自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材料二:费孝通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中指出,“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摘编自梁治平《从礼教到法治:中国近代的基层治理与民间社会》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