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皇帝)其于诸藩也,容之如天地,养之如父母,照之如日月,威之如雷霆,饥则哺之,寒则衣之……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

——清学者李兆洛在《皇朝藩部要略》

材料二     古代中国疆域之边有“内边”、“外边”之分。17世纪以来,荷兰侵占台湾,俄罗斯侵入黑龙江流域。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我国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一些边疆省区和沿海地区的外患日益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清朝统治者面对边疆防务这种变化的形势,仍沉迷于治理“内边”的传统边疆政策而不思防备外患,致使清前期边疆政策的辉煌很快成明日黄花。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      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1957年周恩来关于民族问题的谈话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中央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边疆防务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形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制度及其意义。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人吐蕃;唐后期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虐不作”;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清朝时,驻藏大臣和班禅达赖共同管理西藏。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 B . 唐朝开始对西藏进行行政管辖 C . 元朝政府把吐蕃改为西藏 D . 清朝在西藏大规模“改土归流”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
A .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B .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C .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 .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    )
A . 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 B . 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 C . 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D . 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法]朗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

材料二: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本着“宣德化而柔远夷”,“民胞物与,泛爱万物”的思想来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郑和在海外诸国“施恩布德”,“华夷同视”。重情义,轻利益,“乐群贵和”的儒家文化影响着郑和的整个航行生涯……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对稳定该地区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明清两朝为核心的周边国家“汉文化圈”的形成做出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铸造了郑和,而郑和却用儒家文化谱写了另外一种世界文明。

——人民网《郑和下西洋:儒家式海洋战略典型》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郑和海洋意识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背景。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郑和海洋观念和实践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为我国古代主要迁都示意图,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所指出的趋势需明确;原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至少两个,史论结合。)

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A .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 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C .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D .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开挖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    )
A . 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 B . 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 C . 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 D . 江南雇佣关系的出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明末清初,经历三十多年战乱,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六十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七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实施移民政策,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从湖南湖北两广江西等地移民四川达六百多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据此可知(   )
A . 清初移民多为经济谋生 B . 政府行为影响人口迁移 C . 鼓励移民旨在加强控制四川 D . 战乱是人口迁移最主要原因
假设某班正在开一个讨论会,内容涉及“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你认为讨论会的主题是(   )
A . 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B . 明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C . 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D . 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清世宗雍正在位仅十三年,但勤于政事,为康乾盛世的连续做出巨大贡献。下列不属于雍正所为的是(   )
A . 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B . 开始兴建颐和园 C . 为适应西北军务始设军机房 D . 一度开“闽省洋禁”
清朝前期对新疆的经略治理规模和深度皆远胜于此前中原历代中央王朝,其措施包括兵屯戍边、派遣移民入疆、设立官营商铺、兴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新疆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据此可知清初(   )
A . 清朝廷认为陆防重于海防 B . 开发治理新疆符合民心民愿 C . 中原文明对新疆有效辐射 D . 新疆发达程度远胜前朝内地
清统治者继承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代以来祭祀先代圣帝明王的传统,入关之初即在京城建造历代帝王庙,并多次对入祀的历代帝王和配飨名臣进行调整和增补,最终建构一个包括少数民族王朝在内的历代帝王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完整统绪。清廷此举反映了(   )
A . 清朝政权的合法统治得到其他民族认可 B . 对中华统绪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 C . 清朝主动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制度文化 D . 清朝消弭了满汉之间的民族差异和矛盾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明以来,中央政府在西南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长官(土知府、宣慰司使),对当地进行世袭统治。由于土司地处偏僻,相对独立,中央的政令、法律显得鞭长莫及。清朝雍正继位后,鉴于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土司“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草菅人命,罪恶多端”,谕令西南各省总督、巡抚“悉心筹划”,“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至雍正九年,在改土归流地区,设置府、州、县,由中央任命的知府、知州、知县代替世袭的土司;同时设立相应的军事机构镇、协、营、汛,派兵驻扎。随后还进行社会改革,取消种种落后陋习,改善交通,输入内地先进的经济文化,西南边疆与内地联系日益密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改土归流”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改土归流”的意义。
清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依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这一做法(    )
A . 不利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B . 利于对少数民族的同化 C .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D . 扩大了清朝的统治疆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以“从历史地图中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如图是我国某时期台湾地区的地图,它可以佐证(   )

A .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B .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C . 清康熙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D .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占台湾
清朝除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外,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列表如下。

地区

举措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廷监督实行“金瓶掣签”

新疆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原维吾尔族头领伯克可世袭,由清廷委任并为其定品级

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盟长、旗长由蒙古王公担任,清廷任命

云贵

在条件成熟地区取消了土司世袭之制,依汉制设立府、厅、州、县,任命流官管理

据表可知,清朝(    )

A . 对蒙古地区管理最为薄弱 B . 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 . 在云贵全面实现改土归流 D . 采取以夷变夏的治国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