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在古代中国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的农业生产恢复指什么

A .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 . 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 C . 重建小农经济 D . 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 ) 
A . 《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B . 《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 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C . 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 .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 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

A . 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B . 官营手工业在政府经营下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推动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此时的苏州丝织行业出现 D . 苏州官局的复置会严重冲击民间丝织市场,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下图为清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    )

A .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 . 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 C .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 . 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
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瓷器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五彩瓷

②白瓷

③青花瓷

④珐琅彩

⑤青瓷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⑤④③②① C . ⑤③④①② D . ⑤②③①④
“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该材料主要论证的是(    )
A .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条件 B . 明清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C . 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 . 经济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繁荣
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 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 . 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C . 化对地方的控制 D . 促进货币经济发展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2:……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3: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匹妇蚕之”手工业形态,并分析其特点。
  2. (2) 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服官”“东西织室”的性质分析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3. (3) 据材料3,指出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从材料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最有力的证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原因。
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 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 . 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 . “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 . 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
A . 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B . 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C . 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D . 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    )
A . 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B . 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 C . 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D . 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对于食盐的生产,实行“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即由国家统一招募煮盐的户主,盐户负担煮盐费用,官府只提供煮盐的“牢盆”,政府收购和销售煮成的盐。设立“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对地方盐业生产和流通进行指导和监督,完全杜绝私人售卖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玉《盐铁官营政策分析》

材料二 明朝,北部军事频繁,军队急需粮饷,政府“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如此则转输之费省,而军储之用充矣”。此后,盐利巨大,私盐贩卖更加猖獗。“清之盐法,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顺治时对井盐的生产,允许自由开凿,康熙则公开承认百姓自由开凿的盐井为其私产,但盐业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盐必须卖给清政府特许的商人。

﹣﹣摘编自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等

材料三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接管盐场之后,针对场盐壅积、生产瘫痪的问题,各盐务机关以公盐带头赶运、限期催促商运等方式打开销路。对盐场生产,按“劳资两利”的原则,扶持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的盐滩、井灶恢复生产,在此基础上实行统购包销,提高收购价格,调动盐商的生产积极性。对资本、人员较多及生产设备较好,生产规模较大的私人资本主义制盐企业,在资方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后,经政府批准加入公股;对分散、生产规模较小的盐场,先联营,创造条件,再实行公私合营。“一五”期间,共完成盐业基本建设投资8000万元,投资20个项目。1957年产盐827.6万吨,实现盐税收入63100万元。在这期间,盐化工产品也有较大增长,氯化钾产量5846吨,溴素产量286.6吨。

﹣﹣摘编自程龙刚《新中国盐业生产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到明清盐业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0年代新中国盐业改革的特征和意义。
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   )
A . 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B . 农业发展停滞 C . 农业难以实现转型 D . 人地矛盾突出
法国的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称赞清朝前期出现“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 我国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B . 我国经济领先于世界发展趋势 C . 我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强国 D . 城市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明中叶之前宫廷使用和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   )
A . 民间的进献 B . 私营手工业 C . 官营手工业 D . 家庭手工业
1692年,康熙帝设立如意馆,拨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作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也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科学研究由皇帝主导 B . 传教士为西方侵略服务 C . 西学东渐的进程终止 D .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

图片_x0020_100004

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读图1清朝(部分时期)平均每石米价变化示意图(单位:两)

图1

——摘自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

据此判断,18世纪30年代后米价加速上扬的主要原因应是(   )

A . 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 B . 生产力提高促进社会的进步 C . 列强侵略引发物价上涨 D . 人口增长与外贸的持续出超
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而开矿谋利,则属舍本逐末,“殊非经常之道”。

——《清史稿》

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二:

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进口

出口

机器及大工业

原料及建筑用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业制品

机器制造业

1910

1.5

16.1

39.1

0.7

41.4

18.8

1920

3.2

25.3

36.4

3.7

39.4

20.5

1930

3.7

23.2

45.1

4.6

30.6

19.7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    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动机试制成功的贺电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10—1920年间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和出口的机器制造品比重出现了怎样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
明代后期,雇工大量涌现,“广州边海诸县,皆有沙田,顺德、新会、香山尤多,其佣自二月至五月,谓之一春,每一人一春,主者以谷偿值。”江西宁都“田旷人少,耕家多佣南丰人为长工。”这 表明了当时(   )
A . 生产关系出现本质变化 B . 租佃经济发展日益兴盛 C .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D . 农业经营方式有所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