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绞绸之利”。这种“迁业’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   )

A . 农村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 . 国家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 C . 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改变 D . 手工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洪亮吉(1746-1809年),乾隆五十五年进士。1793年他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

——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洪亮吉人口论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洪亮吉“人口论”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    )

A .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 . 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 C .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D . 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B . 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 C . 江南人口大量外迁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D . 家庭棉纺织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 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B . 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 . 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D . 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古城、瓜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厂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署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开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格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器,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光绪年间,“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中叶到光绪时期(    )
A .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 . 土地税始终高于工商税 C . 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加强 D . 统治危机加剧民族危机
清朝,康熙帝改变按人口征收丁税的传统做法,宣布推行“固定丁税,永不加税”政策,雍正帝随后把固定的丁税并入土地税统一征收。上述政策()
A . 放弃了丁税收入 B . 引发了税制混乱 C . 刺激了人口增长 D . 解决了人地矛盾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

广东

1270

1959

A . 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 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 . 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D . 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元代

明初

明末

清初

官窑

47

58

34

6

官搭民烧(窑)

——

2

69

41

民窑

2

20

285

356

A . 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 . 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C .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 . 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    )
A .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 . 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 C . 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 D .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

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首先表现在争夺土地上,以地权分化为其主要内容。这种分化通过权势占夺和私人买卖两条途径得到实现。争霸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由内廷皇族集团转为外廷官僚集团,由中央转向地方,以缙绅为代表的各地官豪势要趁机而起,大肆争夺土地,积聚财富。这种分化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

﹣﹣林金树《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

材料四:我国最早出现的手工业区,集中在当时生产力较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商两代手工业区集中于河南一带,西周时期,扩及陕西南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区扩大到山东、河北,并呈现出由中原地区向西南、东南辐射的强劲势头。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失衡,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至南方。随之,开始形成我国手工业经济南方优于北方,南北双方并存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欧安欣《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区域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

  1. (1) 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 (2) 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3. (3) 据材料三,分析农村贫富分化的原因,并概括其社会影响。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布局角度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重心发生变化的总体趋势及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下》

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材料三(明清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生计)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1. (1) 材料一反映的手工业属于哪种经营形态?其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古代诸多手工业产品中居于怎样的地位?为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 (3) 材料三表明明朝的手工业出现了何种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其最大特征是什么?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钩。这主要反映了(   )
A . 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 .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 . 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 . 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史料记载,清朝的历代皇帝都要举办立秋之后的木兰围场的围猎活动。但是,皇帝都要逐年轮换狩猎区域。“狩猎区域”的轮换说明,清代统治者(   )
A . 已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B . 开始形成仁德之心 C . 注重培树勇敢尚武精神 D . 具有生态保护意识
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 .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 . 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C . 个体小农经济的破产 D . 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商周时期,休闲制代替了原始的撂荒制;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连种制取代了休闲制;隋唐宋元,水稻与麦类等水旱轮作、一年两熟的复种得到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稻麦复种制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了二稻一麦的一年三熟制,材料表明中国古代(   )
A .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B . 土地利用效率逐渐提高 C . 农业发展世界领先 D . 明清时期耕作技术成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以前都城布局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宗法制度的礼制,以东向为尊。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是推崇皇权的礼制'以南向为尊。当时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为了尊崇皇权的需要,把皇帝祭天之礼作为每年举行的重大典礼,规定在南郊举行,这是使都城布局坐北朝南的一个原因。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王子今《“忠”观念研究》从历代典籍、石刻、碑文、敦煌遗书等多种史料以及民俗文化、人名、地名中发掘“忠”观念的表现及演变过程,发现秦汉专制政体的奠基导致“忠”的政治规范的定型。“早期(战国时期)政治道德形式中的某些情感因素,已经逐渐为完全由政治地位所决定的义务和责任的严格规范所代替”,“为人臣必忠”,“危身奉上日忠”。表明“忠”是对皇帝的绝对服从,“不忠”常常是君主令臣下致死的罪名。

——黄敏兰《质疑“中国古代专制说”依据何在》

材料三  清朝雍正帝的御用作坊无所不能,制作的器物数量之多,令人难以置信,甚至还能制造重型武器。……按照朝廷的制度,武器的设计、制作和使用是国家的事,权归兵部、工部。可是雍正皇帝用国库银两制造大量武器,无论兵部、工部,还是内阁都无权过问。造办处还制作其他物品。这些物品一部分用来赏赐群臣,以笼络臣下;一部分为己用,如出宫防卫。

——杨启樵《雍正帝的御用作坊》

材料四  一般人往往说,中国过去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我认为称它是君主则诚然的,称它为专制,那就未免有一点冤枉。……因全国人民参政,都由政府法律规定,皇帝也不能任意修改。即如清代考试制度所规定的考试时日,两百几十年来也未曾更改过。所以中国的传统政治,实在不能说它是君主专制。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都城建筑布局和政治观念的变化并指出原因。
  2. (2) 据材料三,概括雍正帝御用作坊的特征。这反应了清朝政治具有怎样的特点?
  3. (3) 据材料四,概括钱穆的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 (4) 综上所述,你认为研究历史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明史》载:政府田赋的征收,除了小部分钱钞以外,绝大部分是麻布、丝绢和米麦等。里甲正役中物料的征派,亦多是地方农民的土特产。这一做法(   )
A . 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 . 推动了税收政策调整 C . 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D . 有利于小农经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