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科技成就 知识点题库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A .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B .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C . 国家分裂、国力衰退 D . 经济停滞倒退
徐光启在其翻译的《几何原本》序言中写道:“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人不当学。”这表明徐光启主张 

A . 大量翻译西方书籍 B . 传播西方基督教 C . 运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 D .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机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你认为雨果的观点是

A . 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 B . 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 . 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D . 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中国清代科技史》中写道:“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驶速迟缓”的主要原因有(  )

①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②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

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④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 . 缺乏理性精神 B . 求善而不存真 C .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 落后于西方国家
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据材料可知(    )

A . 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B . 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 . “东学西渐”历程开启 D . 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郭守敬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邦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曾师从刘秉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郭守敬在他那儿得到了很大的教益。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郭守敬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在奎国各地设立了27个观测站,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扣河西走廊,北到西伯利亚,其测量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天文史土都是空前的,比西方进行同样的大地测量早了620年。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时历》告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精良的历法。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一一通惠河的修建工程。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

——摘自陈美东《郭守敬评传》

  1. (1) 根据材料,指出郭守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海测验”的意义。

中国的地学,从《尚书·禹贡》、《山海经》开始,到《汉书·地理志》,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这可以佐证(    )
A . 传统地学的政治性 B . 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C . 史地不分的综合性 D . 小农社会的狭隘性
《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
A . 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 . 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 . 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 . 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府的大力推动 B . 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C . 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代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按方田、粟米等九项分作九卷,每卷由若干应用题组成,题量比《九章算术》增加了4.4倍。其中一部分是从古算书中抄录来的,新增题目中如“就物抽分”“合伙经营”等,多属于商业内容。该书( )

①表明了古代筹算计算数学体系的形成

②体现了古代数学重视应用的思想

③反映了数学研究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

④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算学知识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为了民族的发展强大;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
A . 对世界文化没有积极作用 B . 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 . 不如西方文明有积极作用 D . 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松江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青少年时遭受经济困难的苦痛,切身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他逐渐产生富国安民必须施行“务农贵粟”的思想。《农政全书》从这种农本观念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屯垦、水利、备荒三项。徐光启把这三项当作农业生产上必要的政治措施,这大概就是把所撰农书题名为《农政全书》的由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在《农政全书》中他汇集了前人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了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分析整理了自己调查和科学试验所得的材料。书中第一手材料约占 1/10,辑录前人著述部分,作者也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做了适当的编排和取舍,并通过评、注来表述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使汇集的材料和自己的见识融为一体。所以说,《农政全书》是一部总结性的传统农学巨著。

——摘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大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农政全书》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能够成功编撰总结性的传统农学巨著的原因。
据统计,《农政全书》征引文献就有225种之多,真可谓是“杂采众家”;在此基础上,也融入徐光启个人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这说明《农政全书》 ( )
A . 是徐光启个人的贡献 B . 主要对前人农书进行系统译述 C . 具有总结性和创新性 D . 展现古代农业世界领先的地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院士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古代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应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在欧洲中世纪漫长的黑暗时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许多成就逐渐被介绍到西欧,为西欧人所接受,并对这些科学技术予以深化、改进、发展,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发明,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摘编自王珂《浅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符合史实,阐述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刷术的发达,是推动宋代文化的巨轮。古代的文字,书之于简牍。……简牍,总是供人观览,而非以为摹拓之用的。……隋、唐之世,印刷之事,还不盛行。……宋以后的书籍,传于世的,远非唐以前所能比,就是受印刷术发达之赐。活字板是宋代毕昇所创,事在仁宗庆历中。

——摘自吕思勉《中国史》

材料二

我个人认为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原因不在于恶劣的政治环境抑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而在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励机制,使得有天赋、充满好奇心的天才无心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等对科学革命来讲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蕴含于人身上的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等)。因而,对自然现象的发现仅能停留在依靠偶然观察的原始科学的阶段,不能发生质变为依靠数学和控制实验的现代科学。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西汉时期并行使用的书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从唐至宋印刷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的不同态势,从科举制的角度,分析中国出现这种态势的原因。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幕,卷轴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这说明(   )
A . 文化的发展取决于造纸术的进步 B . 纸张的普及便于印制书籍 C . 印刷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文化传播 D . 胶泥活字印刷术流传广泛
乾嘉时期,钱大昕认为,数学作为六艺之一,“由艺以明道,儒者之学也”。同时代的戴震也认为,历算新发现的意义在于加深对经学的理解。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 主流思想对科技的双重影响 B . 经学家的社会地位提高 C . 西学东渐局限于技艺的领域 D . 经世致用成为思想潮流
【选修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材料:李时珍(1518-1593)中国古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14岁中秀才,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当时民间医生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苦,曾一度在太医院就职,但始终无法被朝廷重视。在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参考了800多部书籍,足迹遍及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这部伟大的著作,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1. (1) 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时珍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草纲目》产生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项目

数学

天文、历法、

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形成表格所示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

①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    ②发展农业的需求

③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    ④科举取士的促进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