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 知识点题库

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
A . 仿制西式武器 B .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 C . 深入了解西方 D . 启迪人民觉醒,摆脱封建牢笼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
A . 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 . 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 . 抛弃天朝上国迷梦,放眼看世界 D .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筹办洋务始末》载,恭亲王奕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这一建议体现了他(    )
A . 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 B . 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 C . 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 D . 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张德彝(1847年—1918年),在京师同文馆学习三年后曾多次出访欧美,并先后担任晚清驻多国外交使节、光绪帝英文教师等,但晚年仍因自己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而常常自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 . 科举入仕仍是人们唯一追求 B . 近代社会转型的困境与艰难 C . 新式教育无法获得社会认同 D . 新知识分子都缺乏文化自觉
某学者将其论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情况拟定了一个提纲(如下)。他的论题最可能是(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西学东渐与文化的自信 B . 渐进改良与暴力革命 C . 民族危机与政治民主化 D . 东西碰撞与个人抉择
巴黎和会后,严复作诗“欧洲三百年科学,尽作驱禽食肉看”,并自注说:“战时公法,徒虚语耳。甲寅欧战以来,利器及杀人之能事,皆所得于科学者也。”这体现出作者(  )
A . 反思西方文明的不足 B . 极力宣扬进化论思想 C . 否定近代科技的作用 D . 正视民族危机的严重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入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    )
A . 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 B . 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 . 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 D .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奏称:“沿海文武员弁,不谙夷情,震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由此推知,林则徐(   )
A . 主张增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B . 重视改造陈腐的国民观念 C . 仍秉持浓厚的天朝上国观念 D . 正确分析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因为(   )
A . 《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 B . 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 C . 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想 D . 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开端。近代中国被喻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    )
A .   魏源 B . 林则徐 C . 康有为 D . 孙中山
《瀛环志略》写道:“欧罗巴诸国,皆善权子母,以商贾为本计,关有税而田无赋,航海贸迁,不辞远行,四海之内,遍设埠头,固因其善于操舟,亦因其国计全在于此。”这一论述(    )
A . 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 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 . 认识到工商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D . 未摆脱“天朝上国”观念的羁绊
1861年,冯桂芬写成的《校颁庐抗议》等一系列政论中,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作者旨在(    )
A .   希望政府开展维新变法 B . 揭露洋务运动的缺陷 C . 号召国人转变思想观念 D .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大鹏(1857-1942年),山西省太原县赤桥村人。他1890年开始写日记,连续记了51年,现尚存有41年的日记,编成《退想斋日记》一书。

表2

时间

日记内容

民国二年

正月初一来给刘大鹏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

“上年五月被贼剪发半截。恨贼为乱难当(挡),莫能食其肉而寝其皮,为此生之大憾也!”“恐众怒难犯,不得已偕行抵县”,“勉强应承本县(太原县)临时议会议长”。

民国三年

大清宣统六年春正月初一日壬子

自宣统三年,逆首孙文倡行革命扰乱中华。逆臣袁世凯乘势与贼共和,逼君退位。四年壬子春正月﹐袁即成临时大总统,改行阳历。……予本清人,岂能随世沉浮,奉贼之朔乎?叛逆逼民遵行新历﹐而民皆置若罔闻仍行旧历,而以今日为元旦。”

“登堂祭祖时﹐仍戴顶帽﹐不从叛逆之制”。

民国四年

投资柳子峪西坪窑(煤矿)。担任太原县煤矿事务所干事。被众人推举为太原县商会特别会董。

民国十八年

元旦“家中包扁食以贺阳历之新年”。

——摘编自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

林则徐曾上奏皇帝,认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
A . 先进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 . 国人对世界的认识要有渐进的过程 C . 英国政府尚未做好发动战争的准备 D . 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有书评曰:“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预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这些书评,评论的对象应是(   )
A . 《海国图志》 B . 《新学伪经考》 C . 《孔子改制考》 D . 《新青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有时也被称之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贽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摘编 自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浅谈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发现》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洪秀全在偶然接触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而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改良派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自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革命派以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文化精神的旗帜;进入20世纪后,不同政治派别思想家无不把文化作为民族自觉自立的要素。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民主”“科学”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则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中自我创建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摘编 自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寿(1818年-1884年),晚清化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虚心好学,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自学,掌握大量了几何、光电力学、矿产、汽机等近代科技知识。1865年他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动力木质轮船——“黄鹄”号,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1866年,他被派到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专门设立翻译馆,翻译西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书籍数百种。徐寿从事翻译工作17年,共译书17部,105本,168卷,共约287万余字。他巧妙地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来命名部分化学元素,此法被中国化学界接受沿用。他翻译的《化学鉴原》等书籍,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近代化学知识,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学之父”。1875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近代理化学院-上海格致书院,开设矿物、工程、汽机等课目,传授科技知识,收到较好效果。

--摘编自百度百科

  1. (1) 根据材料,概括徐寿的主要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寿能够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之余,还组织人手翻译英文书籍和报刊,并加工整理成资料汇总:涉及茶叶、禁烟、用兵、夷情等,其中甚至提及了英国入侵阿富汗和印度的情况。林则徐的做法(   )
A . 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 . 印证了广州最先开始西学东渐 C . 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D . 有力地推动了传媒行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结束后,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变革思想和“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思想,但士大夫阶层认为这是“用夷变夏”或“以夷变夏”。这说明(   )
A . 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周 B . 外部世界引起国人关注  C . 政治体制变革呼声高涨 D . 中体西用思想遭遇抵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亦即所说的诸子百家时期,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他们纷纷立说,成一家之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在秦之后的中国历史中,它或被重新点燃,或被创造性地转化。

——摘编自《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材料二:中国近代思潮承受国族多难的强烈刺激,为了奋起自强,不免不有见贤思齐之想,企能在学得西法之后,保种救国。这一危机感,使许多人扬弃自己传统,拥抱西方文化。于是,视保守为落伍,学西方为现代,遂成为一时风气,而社会进化论只是这种风气的辩解而已。其后果,则是以“革命”一刀切断过去,但也确实发挥了鼓吹的功效。

——摘编自许悼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