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点题库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 .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 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近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屈辱条约,某条约签订后,有人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辛丑条约》 D . “马关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爱国军民面对列强侵略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他率领“致远”舰英勇抗敌,壮烈牺牲。

乙、他指挥中国军队,在枣宜堵截日军,英勇殉国,被称为军人的楷模。

丙、他在台湾率领抗日义军,振臂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撼!”

丁、他在山海关保卫战中,率300官兵,力战殉国。

A . 林永升、张自忠、邓世昌、安德馨 B . 邓世昌、张自忠、徐骧、安德馨 C . 邓世昌、吉鸿昌、刘永福、宋哲元 D . 徐骧、邓世昌、林永升、张自忠
【历史-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永福(1837~1917),广东人,早年参加天地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黑旗军。晚清时期,统治者昏庸腐败,愚妄闭塞;国家败象日益显砚,国运日蹙。西方列强趁机入侵我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面对严峻的形势,众多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力图以自己的理想来改造国家和社会。刘永福深受影响,对外来侵略者有着深仇大恨,在抗击法军和日军中,顽强奋战,宁死不屈。1867年,他率军进入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取得了胜利,并获得清政府重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调刘永福帮办台湾军务,抗击日本侵略者。1903年,刘永福辞去官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关注家乡教育,兴办学校。刘永福常常为民请命,主持公道,扶弱制强。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永福深受革命影响,于1912年在家乡成立光复会,积极了解民主革命思想,逐步参与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摘编自林家全《冯子材、刘永福爱国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永福个人精神的品质。

  2. (2) 根据材料,指出刘永福立场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    )
A . 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 . 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C . 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 . 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刘永福在他的《盟约书》里写到:“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与《盟约书》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黄海海战 B . 收复新疆 C . 甲午战争 D . 反割台斗争
1896年英国商人在杭州开设工厂也是合法的。其设厂的依据有(    )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②③④
史学家蒋廷黻把某次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从而引发了下图中瓜分中国的漫画。这次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场决战。这场大战(    )
A . 以北洋舰队率先撤离战场告终 B . 是现代和中世纪武器的一次较量 C . 导致清军丧失在朝鲜的主动权 D . 清军的兵力战舰损伤远大于日方
甲午战争的结果,在中国近代相当长时期内导致人们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对明治维新则无限拔高。这主要因为(   )
A . 甲午战争重挫了民族自信心 B . 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 C . 历史评价受到留日学生影响 D . 中日综合国力发生巨大逆转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廷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二:“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

材料三: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刘新如《“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六十一轮回的甲子之年》

完成下列要求:

  1. (1)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舰队”建立的原因。
  2. (2) 据材料一、二,从中日双方分析造成甲午战争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3. (3)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谈谈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
下列各项中,属于如图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

A . 福州成为通商口岸 B . 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 . 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 D .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中法马尾战争 C . 中日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
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19世纪80年代左宗棠在处理某边疆事务时,主张“为今之计,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对材料解读有误的一项 (    )
A .   该策略主要为抵抗俄国、交涉伊犁问题而提出 B . 此时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国新疆的阴谋已宣告破产 C . 1884年中俄《改订条约》签订,中国收回伊犁 D . 政府在哈密建抗俄军事基地,为曾纪泽外交谈判提供军事支持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仆窃为国家思今之策,既与鲁墨和决不可自我生事,宜严章程谨约束,不令其骄悍,乘间收满州而逼鲁,来朝鲜而窥清,取南洋而袭印度,三者当择其易为者而为之,是天下万世可继之业也。”

材料二: 之所以丧师失地,“一误于因循,再误于蒙蔽,三误于粉饰,四误于虚骄”,“遂令日人得以乘其蔽”

材料三: “时局之危,有危于此时者乎?图治之急,有急于此时者乎?”“台湾沦为日之版图;东三省又入俄之笼网;广西为法所涎;云南为英所睨。迩者胶州海湾之强取,山东铁路之包办,德又逐逐焉”

  1. (1) 材料一出自哪国思想家,对该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的“丧师失地”指什么?你是否赞成材料的观点,为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 “丧师失地”所带来的影响。
“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材料所述战争(   )
A . 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B .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 . 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D . 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1894年11月29日,美国的《世界报》刊登了来自中国芝景(今烟台一带)的一则报道:“日本军不分老幼全都枪杀,三天期间,掠夺与屠杀达到了极点。”这一屠杀发生在:(    )
A .   鸦片战争期间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895年,张之洞呈《请办邮政片》,认为西方各国邮政“递送官民往来文函……权操于上,有所统一,利商利民,而即以利国”,建议朝廷“大举开办……务令各国将所设信局全行撤去……如果中国邮政认真举行,各国在华所设信局必肯裁撤……实属有利无弊之胜算,诚理财之大端,便民之要政也。”此奏折(   )
A . 建议开设民信局 B . 开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 C . 制止了客邮侵犯 D . 说明了自办邮政的好处
表1 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

类别

1895—1900年

1901—1904年

1905—1911年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轻工业

111

1524.8

62

1515.8

408

5198.1

重矿业

18

376.7

20

486.0

77

2322.7

交通业

53

62.2

43

3459.9

104

3926.9

——据《中国现代化历程》资料整理订定

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 . 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C . 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 D .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