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长征 知识点题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 . 北伐战争失败 B . 日军大规模侵华 C .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 . 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从根本上讲是(   )

A . 从王明统治到毛.泽东的领导 B . 从共产国际领导到中共独立领导 C . 从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到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想路线 D . 从失败转向胜利
“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是

A . 遵义会议 B . 南昌起义 C . 秋收起义 D . 土地革命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
①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召开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④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②③④
201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常委,决定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这一决策(    )

A . 彻底清除了“左”倾思想在党中央的影响 B .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的指导地位 C .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D . 是中共长期执行共产国际政策的成果
1935年6月中旬,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汇合,实力增强,中共中央进一步突出了“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包含的意图主要是(  )

A . 接通苏联,获取援助 B . 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C . 打破围剿,开始长征 D . 主动出击,国共合作
经过十来个月的长途艰苦行军和连续作战,广大指战员身体非常虚弱。彭德怀说:“出腊子口,行军中经常见到道旁有同志无故倒地就死了。那时,干部和战士真是骨瘦如柴。”这说明(    )

A . 国共合作抗战开始 B . 长征艰苦卓绝 C .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 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习.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

A . 八七会议 B . 遵义会议 C . 七届二中全会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 . 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 . 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 . 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诗词是诗人心情以及客观现实的反映,阅读下列毛.泽东在不同革命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材料二: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三:五律·挽戴安澜将军(1943年3月)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黑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材料四: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 (1) 材料一反映了井冈山的斗争岁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本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 (2) 材料二中红军进行这次“远征”的原因是什么?与长征初期郁闷压抑的心情相比,毛.泽东此时的心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历史因素是什么?

    因素: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错误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经过重重险阻,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3. (3) 材料三中的“外侮”指什么?毛.泽东为什么会为一个国民党将军写挽诗?
  4. (4) 材料四中“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什么?
“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这一决定的提出(    )
A . 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B . 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 C . 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D . 体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的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征是在怀疑、猜忌、阴谋与恐惧的气氛中开始的;而长征结束时,大家都有了坚强的信心。

材料二: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摘自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征是在怀疑、猜忌、阴谋与恐惧的气氛中开始”的原因。概括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作者指出的“分水岭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被视为“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的原因。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其著作中说:“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场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场“战斗”指的是(  )
A . 北伐战争 B . 南昌起义 C . 红军长征 D . 土地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手迹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材料三: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为点燃“星星之火”所创立的理论和摸索的道路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工农红军“远征”的原因是什么?“远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民主法制建设的角度,简述我国是如何进行“新长征”的。
  4. (4) 综上,请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长征历程”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长征之路”体现了哪些共同的精神?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革命中心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转移。完成转移的直接因素是(   )
A . 红军长征 B . 北伐战争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是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的主要策略。”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 . 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战略 B . 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C . 革命道路探索中的曲折 D . 力图巩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29年,毛.泽东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离了这些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这一认识(   )
A . 强调了创建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B . 推动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C . 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D .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6月3日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从稚嫩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一次次遭受挫败,一次次力挽狂澜,一次次浴火重生……最终,中国共.产.党在挫折之后毅然奋起,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战争新局面兴起。

——摘编自何毅亭《中国共.产.党95年来应对危局和困境的伟大实践及历史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应对危局和困境做出的主要努力。
近代中国人的道路探索 

 材料一:梁启超曾把近代国人的思想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甲午败于日本,想到堂堂中国衰败到这田地,都因为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材料二:⑴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⑵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⑶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材料三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常委,指定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会后不久,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面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 (1) 近代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和“文化”上的不足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写出一个对应的历史事件;从中任选一件,概述其历史作用。 
  2. (2) 指出材料二“纲领”通过的时间,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纲领”确立的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 
  3. (3) 指出材料三中“会议”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简述“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理由。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一:以秦岭——陇海铁路为空间界线,以1937年为时间界线,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呈现十分明显的重心南北易位现象。1927年3月,全国党员人数南方省份占比超过80%,其中湖南、湖北、江苏(含上海)、广东占比排前四,而北方地区的党员仅占全国数量的10.94%。1945年七大召开时,就军队中党员人数而言,北方军队党员达40万左右,而南方军队党员仅7万左右,党员人数较多的省份主要是河北、山东、山西。

——摘编自应星、荣思恒《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

材料二: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域市。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5年中共中央常驻地主要迁移路径,并概述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展重心“南北易位”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