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内战的爆发 知识点题库

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关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 . 五四起风雷   遵义定决策  卢沟燃烽火  挺进大别山 B . 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   挺进大别山   卢沟燃烽火 C . 五四起风雷   卢沟燃烽火   遵义定决策   挺进大别山 D . 挺进大别山   卢沟燃烽火   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而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 (1) 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 (2) 指出材料一中图2,图4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廿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虞洽卿昨发表对陕变意见:应先恢复蒋委员长自由,努力剿匪以期将功赎罪。……否则国家前途,固实不堪设想,且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境。

——《申报》

材料二:本书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如果说1947年是转折的一年,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党方面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转而求和。

——引自《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简介

材料三: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终于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历史性突破”。

  1. (1) 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分析这一事件结局的历史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具体事实依据。
  3. (3)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具体事实。
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 .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 . 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 . 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 .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1948年2月,新华社社论中指出,在解放区的职工运动中,“工人应当坚决反对那些进行怠工,进行关厂,进行破坏的私人资本家。同时对于愿意继续生产下去的私人资本家则应当与之共同工作,发展生产,繁荣解放区经济”。社论的目的是(   )
A . 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 加快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 C . 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 . 明晰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
下图2为时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致中央军委电文,该电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 . 国民党政府全力组织徐州会战 B . 百团大战对铁路线的攻击 C . 平津战役中国共军队出现拉锯战 D . 中共将领对淮海战役的谋划
毛.泽东在某次战役期间给前线将领的一份电报指出:“如果沈阳援敌进至大凌河以北地区,恰当你们业已攻克锦州、使你们有可能转移兵力将该敌加以包围的话,那就也可能歼灭沈阳援敌。这一切的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此战役是(   )
A . 台儿庄战役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平津战役
暑假期间,小明在旅行社报名参加了北京和天津五日游活动,导游向他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一次重要战役。这次重要的战役是(    )
A . 淮海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辽沈战役 D . 渡江战役
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地区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
A . 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 B . 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 C . 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 D . 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   )
A . 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 B . 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 C . 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 D . 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中共的工作重心、革命策略体现了明显的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 年 12 月下旬至 1931 年 9 月中旬,红军在江西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三次“围剿”,歼敌数以万计,将赣西南与闽西根据地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 4 个县、区,拥有数十万人口和 5 万名主力红军的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进入到

1932 年,随着红军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到该年秋天,中央苏区的人口已达到百万以上。到 1933 年秋天,中央苏区更进入到鼎盛时期。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 一 1937)》

材料二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抗战爆发后,为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停止实行没收和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1937 年 8 月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各地在减租减息后出现了开荒生产、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根据地的军队和民兵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材料三

1949 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毛.泽东提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30—1933 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的历史背景。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B . 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C . 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 D . 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毛.泽东赴重庆举行谈判               ②渡江战役

③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④淮海战役

A . ①③④② B . ①④③② C . ④①②③ D . ③④①②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三次重大战役,其先后顺序依次是(    )
A .   淮海、辽沈、平津 B . 辽沈、平津、淮海 C . 平津、淮海、辽沈 D . 辽沈、淮海、平津
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    )
A .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 .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 . 推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D . 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右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 .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 .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1947年9月10日,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的村民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了。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信中现象(   )
A . 表明中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B .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C . 说明解放区已经完成土地革命 D . 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
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
A . 粉碎重点进攻 B . 发动三大战役 C . 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D . 挺进大别山
某同学编写历史剧本,在“场景”一栏中有如下五个地名,据此判断其主题是(    )

大别山→锦州→徐州→北平→南京

A . 北伐战争 B . 红军长征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的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