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 知识点题库

1953年6月,毛.泽东指出:“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斗争还要深刻,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时间让资本主义绝种。”据此可知,毛.泽东认为(   )
A . 开展“文化大革.命”刻不容缓 B . 应集中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C . 过渡时期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D . 须将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武装斗争上来
毛.泽东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所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新中国的外交“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当时新中国要走的外交道路必须是(    )
A . “一边倒” B . “另起炉灶” C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习.平曾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43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特地在今拉萨河畔的红山上,为她修建了红山宫。……红山宫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达赖五世圆寂后,布达拉宫再次扩建。康熙帝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这样,才有了今天看到的布达拉宫。

——摘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二

  

                   图1                                     图2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阐释:①有学者认为“和亲”使得唐蕃关系融洽,但其它措施同样也有重大作用。请简要概括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列举除“和亲”以外的其它民族措施。②建筑是历史显形的见证,“和亲”在建筑上也有所体现。请简要概括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并指出呈现这种风格的原因及它的历史地位。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图1、图2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及相应的职责。观察图2,请用一句话概括清朝在我国疆域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3. (3) 材料三图片所示的西藏自治区成立于哪一年?请指出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文献名称并说明这一制度对西藏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温铁军认为,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秦晖进一步将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益于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儒家意识形态的教化。

随着中国步入现代社会,现代性的侵蚀导致传统基层宗族社会受到严重冲击,近代以来中国不断探索与现代性相适应的基层治理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对当前基层社会自治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摘编自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等

从材料中提取关于中国基层治理的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
A . 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 . 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C . 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 D . 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
1979年,国家对农副产品收购牌价提高了21.19%,全国征购粮食基数减少到700亿斤,减少了55亿斤,并且规定水稻地区口粮不足400斤、杂粮地区口粮不足300斤的一律免购。 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 .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B . 大力推行包产到户 C . 给予农民政策优惠 D . 积极应对农业困境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国务院自1985年3月10日起实施新的《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海关进出口税则》。前者规定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按照国际通行的商品分类目录进行编排,是《关税条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1951年,1985年税则的进口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近10%,55%的税目降低了税率,比如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料、食品等。对一些我国自主生产已能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新税则适当调高了税率。此外,对绝大多数出口商品都不征出口税,只对30多种商品征收10%—60%的出口税。1985年税则强调关税独立自主,国家主权、利益不受侵犯,关税税率的世界协调。它的颁布是海关税则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摘编自尉亚春《中国海关关税税率的变迁(1912—2001)》

  1. (1) 根据材料,概括1985年关税改革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的某次经济会议提出“取消供给制,实行评工记分”“粮食征购量减少212亿斤”“允许猪、鸡、蛋、烤烟等二类产品上市出售,自由定价”。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
A . 恢复农业生产 B . 调整公社体制 C . 实现五年计划 D . 探索市场经济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
A .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1950年1月,毛.泽东在与苏联方面会谈时指出,签订中苏新条约将得到中国国内各方面的拥护,同时有利于处理旧中国与帝国主义订立的条约。他同时指出在新条约中应反映两国间“完全新型的关系”。由此可知,毛.泽东 (    )
A .   提出了“一边倒”外交策略 B .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 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希望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的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应该取消个体户”,“将物价权力收到省一级政府中”,政界出现了“经济特区发展过快,权力下放过多”的质疑声音。这些言论(   )
A . 有利于纠正经济发展中的过热和混乱现象 B . 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新的阻力和挑战 C . 说明政府应该减小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D . 指出了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新增建交国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图片_x0020_100006

A .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 .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 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D . “文化大革.命”扩大了中国的政治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一倍半。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材料二 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

比重 (%)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57

18954

32.8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 (1) 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重点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类工业企业的产值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如图为2018年10月建成通车的港珠澳大桥。这座连接三地的超级工程,创新实现了“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创新:(    )

A . 丰富发展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B .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C . 是粤港澳三地法律法规高度趋同的结果 D . 充分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空前增强
从下面漫画(《阳奉阴违》)中读出的最主要信息是(   )

A . 中美关系日益走向紧张 B . 美国公开违背三个联合公报 C . 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D . 美国政府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1913年4月8日,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成立。在这届国会短暂存在的半年多时间里,不少议员积极问政,对宋教仁案、大借款案、俄蒙协约案、预算案等争执激烈,弹劾案、质询案也层出不穷。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 政治秩序日益混乱 B .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 . 宪政观念得到加强 D . 北洋军阀势力逐渐坐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哪一行业?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教训?
从1950年11月开始,《人民日报》运用资料、漫画、专刊等,针对民众的“恐美”“崇美”“亲美”心态,向民众进行“仇美”“鄙美”“蔑美”的大规模宣传教育。这一做法旨在(   )
A . 为抗美援朝进行社会动员 B . 与美国争夺国际舆论优势 C . 为开展三大改造积极造势 D . 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敌视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包含了这样一种要求,也就是将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势力打扫干净,建立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该“外交方针”是指(    )
A . “另起炉灶” B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求同存异 
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将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及中南地区的部分军队调至东北地区,使得东北边防军增至五个军,同时还做出加速特殊兵种建设的决定。这些调整主要是因为(    )
A .   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B . 东亚地区形势较为紧张 C . 美国积极扶持日本 D . 巩固东北重工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