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 知识点题库

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同意出租大连和旅顺、允许外蒙古独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中国提供大量援助。这说明(    )
A . “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延续 B . 二者均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 后者是对前者的维承发展 D . “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0年初,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冬至1940年春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同时,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接车发表演说,攻击共产主义,宣扬其专制独裁的假三民主义。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虽然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抗战不力表示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日战争的前途也抱有疑虑,有些人还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走另一条道路,想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具备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经历了两次失败、两次胜利的成熟的党,曲折而丰富的革命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深刻理解,使毛.泽东有可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加以系统总结,上升为科学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研究》

材料二:1956年2月1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开始听取国务院35个部门工化,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总共持续了四十三天。就在这同一天,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开幕。会议期间,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这对正在照此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要引起高度重视。毛.泽东说,苏联走过的弯路?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他强调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其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年4月25日和5月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

  1. (1)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时期”毛.泽东发表的重要文章及其主要内容,并简析该文章发表的历史条件。
  2. (2)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论十大关系》发表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直至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在行政建制和治理方式上,采取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差异的政策。材料意在强调(   )
A . 西戴自治区成立于建国之前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C . 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渊源 D . 元朝宣政院是自治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不是“飞来峰”,而是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做出的制度安排,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历史传统,是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这一制度是(   )
A . 政治协商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基层民主制度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   )
A . 大跃进时期 B . 农业合作化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6月,邓.小平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 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讲话的现实意义是(    )
A . 有利于打破右倾思想的禁锢 B . 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C . 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 . 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
“又出新车啦!”“又有车降价了”这是近年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却与另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施的是(   )
A . 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 .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da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对“相持局面”的理解是(   )
A . 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B .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 . 中国共.产.党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D . 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
据统计,《人民日报》中仅标题含有“劳动”—词的报道数据为∶1950年 327篇,1951年255篇,1953年253篇,1954年269篇,1955年209篇、报道涉及劳动英雄、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工商业家、文艺工作者。这表明(    )
A . 党和政府关心、尊重劳动人民 B . 全社会都认可劳动的价值 C . 各行业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D . 媒体发挥舆论的决定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提出了“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是不会成功的”的主张。……到1930年,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人数发展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而农村根据地也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萧国亮、隋福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在实施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其对中国近代革命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到南宋末年,城市人口由15.9%上升到最高峰的22%,最大的城市规模也由二三十万人不断上升到250万人。人口虽然增加了,但增加率不高;而在同一时期,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有相当幅度的提升,粮食生产能供养这些非农业人口。江南地区正是当年的农业高产区,加以水道分布理想,运输便捷,到了南宋,这种发展趋势达于顶点。南宋以后,人口快速增加,耕地虽然也扩展了一些,但远远追不上人口之增殖。农民可能供养的非农业人口之比重便随之下降,也因为余粮率之下降,每个大城市必须扩大其采集余粮的地理范围,运粮成本上升,最后终于达到极限。到了19世纪上半叶,城市人口比重已降至6.9%的谷底。19世纪40年代五口通商,从此开始中国与西方各国密切接触,各大商埠相继开辟,城市内的现代工业逐渐兴起。大量的洋米洋面可以从商埠进口,城市人口不再完全仰赖本国农业部门的粮食供应,余粮率所形成的制约减弱。到了19世纪末,城市人口比重已回升到7.7%。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1955年,国务院公布了市和镇的设置标准:凡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居民点被列为市;2000人以上而同时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列为镇。中国推动的五年计划以及国家城市发展策略都建基于这些市镇单位。自1955年的设市标准实施后,至1957年,全国城市增至179个,其中71个是新设的。新市大都位于内陆省份,是依赖本地资源并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新建工矿企业为依托的新建城市,如包头、克拉玛依、白银、兰州、大同等。在沿海地区,有23个原城市被取消了城市地位。这些发展体现了新政府由沿海转入内陆的新的工业化空间政策,城市发展动力在空间上出现变化。1949到1957年间,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比率亦由10.6%升至15.4%。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前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特点并分别简析材料中古代和近代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表述正确的是(    )

①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总结了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教训

③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④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落后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1971年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中美两国之间禁止贸易的法令。1972年2月11日,尼克松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松动对华贸易关系的建议。这些举措(  )
A . 说明美国摒弃冷战思维 B . 受到了中日建交的影响 C . 意在谋求中美关系改善 D . 表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草案》《诉讼程序通则(草案)》《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 . 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B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 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 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 . 实行改革开放 B . 设立经济特区 C .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表为1992-1996年我国个体经济发展状况表。该表数据变化主要反映出(   )

年份

户数(万户)

从业人员(万人)

注册资本金(亿元)

1992

1534

2468

601

1993

1767

2939

855

1994

2187

3776

1319

1995

2526

4614

1813

1996

2704

5017

2165

A . 个体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C .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漫画家缪印堂创作的漫画《敬祝进步》。在那个激情四溢的年代,类似的新闻漫画在各种报刊上频繁登载。这反映了当时(   )

A . 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 . 新闻事业积极响应祖国建设的号召 C . 报刊业的迅速发展 D . “一五”时期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访问苏联,在同斯大林的会谈中,毛.泽东提出:中国仍然没有摆脱战争的威胁,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保障和平;中国需要三年至五年的和平时间,把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稳定全国局势。中国和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主要内容是:①缔约双方保证尽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②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其盟国的侵略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⑤双方……遵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毛.泽东指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使中苏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摘编自中华书局《中苏关系史料汇编(1950——1958)》

回答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并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分析这一条约的性质。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地区形势及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1985年6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写道:“不论是老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还是新三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 人民群众的收入提升 B . 国民经济结构改善 C . 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 D .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从1960年开始,国家对全国粮食的收购价格平均加价5%; 1961年又进一步提高了农副产 品的收购价格,其中,粮食的提价幅度为20%,油料为13%,生猪为26%,禽蛋为37%。这 说明(   )
A . 国家注重稳定农村市场秩序 B . 农业生产得到了全面的恢复 C . 国家力求改善农业生产状况 D . 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