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 知识点题库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在西方,根本不存在与印度的诸如种姓、杀戒、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之类的基本观念和制度有些微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这说明印度宗教(  )
A . 与西方其他文明区分明显 B . 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 C . 教义抽象而富含哲理 D . 教派众多而影响深远
埃及是一本厚重却有趣的历史书,这本书包含了璀璨文明、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神秘宝藏、自然探索……走进古埃及的世界,你了解的“璀璨文明”应是(   )
A . 充满神秘的楔形文字 B . 巍然屹立的金字塔 C . 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D . 提倡改革的法家思想
某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以“蓝色的地中海文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搜集的主要参考书目应该是(   )
A . 《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世界》 B . 《失落的文明:巴比伦》 C . 《梨俱吠陀》 D . 《雅典政治制度》
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探讨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等基本问题,在生活领域建起一座真善的理想宫殿。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
A .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B . 使人本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 C . 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D . 主张知识来源于对世界的感知
该城市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人口20万-30万。它有3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渠上架设多座桥梁。该城市体现的是(    )

   

A . 阿兹特克文明 B . 玛雅文明 C . 印加文明 D . 摩加迪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集权性的城市规划和大型公共建筑的空间,成为罗马独特的艺术形式。罗马最著名的公共建筑当然就是竞技场,这个巨大的圆形空间,可以同时容纳五万人。圆形空间可以适应同时涌入或疏散众多观众。五万人同时进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竞技场以分散在圆形各边的拱门,依据编号,使观众分流,从不同的方向进出,解决了人多拥挤的难题。

——摘编自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材料二  詹天佑在修建滦河大桥时,多方测量滦河水流地址等情况,新选桥址……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不顾塞外飞沙走石,风吹日晒,在深谷和崖间测绘,记下各种第一手资料。他勘测三条路线,反复掂量施工成本,难度,铁路效益,最后定为关沟线。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请写出罗马“最著名的公共建筑”的名称以及建成时间。并说明罗马如何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解决人口拥挤的难题”?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詹天佑在建造中国铁路过程中的创新之举,以及体现的科学精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否?”’《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材料三   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丰富的处世哲学,至今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儒家历来注重诚信,认为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利益追求最大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一些人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断滋生,诚信缺失成为不可忽视的负面道德现象。

——王艳波《儒家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它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人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罗马帝国,这“两个强有力的大国”都(   )
A .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帝国 B . 利用宗教维护了国家统一 C . 有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 D . 具备完善的封建法律体系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有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到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这主要说明了古希腊(   )
A . 直接民主的弊端 B . 精英文化的缺失 C . 人民主权的危害 D . 城邦制度的衰落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电视台栏目组拍摄了专题片《文明之路》,让我们追随摄制组的足迹,共同见证人类的早期文明。

材料二  

  1. (1) 图一是哪一大河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图二石柱上雕刻的是哪一部法典?并指出这部法典的地位。
  2. (2) 图三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佛教的创始人在当时属于哪一等级?
  3. (3) 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所示都是什么政治制度下的产物?
  4. (4) 图四中的场景出现在古希腊哪个重要城邦?该城邦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蕞尔小邦。在成功解决内部矛盾后,它凭借强大的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扩张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在扩张过程中,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罗马帝国在各征服地区设置行省,任命官吏,派驻军队,推广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摘编自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汉武帝统治时期, 对内强化皇权、财权和中央集权。对外,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城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经过汉武帝的经营,西汉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统治盛极一时。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帝国统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统治时期“盛极一时”的原因及其与罗马帝国统治的不同之处。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据下表可知,人类先祖创造这些文字主要是为了(   )          
 

 古文明国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中国 

 

 古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梵文 

 

 甲骨文 

A . 生产生活的需要 B . 对外交流的需要 C . 祭祀祖先的需要 D . 记录战争的需要
在早期人类文明中,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 . 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 . 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 . 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 . 社会经济的发展
古希腊与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下列事件,按其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梭伦改革    
②吕克昂学园建立    
③《十二铜表法》颁布    
④万神殿建成

A . ①②④③ B . ③②①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①③②④
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3个季节,第一个季节叫阿赫特,意为“泛滥”,又称泛滥季;第二个季节叫佩雷特,意即河水退却,也称播种季,第三个季节叫夏矛,是“无水”季节,也叫收获季。这种划分反映古埃及文明(   )
A . 数学方面的成就突出 B .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C . 天文历法的高度发达 D . 农耕技术水平的高超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大家都承认,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公元前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改变、渗透、融合许许多多阶段,最终成为中国文化。

——季羡林《我和佛教研究》

材料二: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三: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了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许倬云《万古江河》

  1. (1) 结合所学指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佛教传入中国后“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过程。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写出明、清时期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充当“桥梁和纽带”的传教士各一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日本政治制度为例,说明中国文化“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曾出现在尼罗河流域的古老文字是(    )
A . B . C . D .
古代西方历史上有位传奇人物,他征服埃及、波斯和许多其他王国,东征的足迹远达印度,征战之处使东西方文明交融……此人物是(    )
A . 汉谟拉比 B . 释迦牟尼 C . 亚历山大 D . 屋大维
“腓尼基商人和工匠从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那里学来了书写符号并把它作为记账和立法的工具。在此基础上,这些城市居民发明了一种更加简单的书写系统。这些字母文字成为以后希腊和拉丁字母的基础。”这表明(   )
A . 文明交流有利于文明发展 B . 商业活动决定文字的产生 C . 商人工匠是文化的创造者 D . 腓尼基字母的实用性最强
苏美尔法律曾规定,贵族犯罪,其惩罚比对较低等级的同样罪犯要重。《汉谟拉比法典》增加了惩治违反王命的条文,特别对带有某种谋反作乱迹象的罪行更是从严惩处。这些法律规定旨在(   )
A . 限制传统保守的势力 B . 维护国王的专制统治 C . 确保法律的至上权威 D . 提升下层民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