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知识点题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许多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其中包括(   )

①里斯本    ②安特卫普    ③佛罗伦萨    ④伦敦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在美洲发现之前,各个国家,甚至在欧洲,彼此还很少来往,整个说来,贸易所占的地位很不显著。只是在找到通往东印度的新航线之后和在美洲开辟了对欧洲商业民族有利的广阔活动场所之后,英国才开始越来越把贸易集中在自己手中,这就使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日益紧密地靠拢。”这一评述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B . 推动欧洲联合的实现 C . 确立了英国为中心的殖民体系 D . 加速垄断组织的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图)。这反映了(   )

A . 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 .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C . 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 . 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世界通史》:“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 B . 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 C . 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线消失殆尽 D .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的最重要作用是(    )
A . 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 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 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1900年

24.9

7.4

9.0

24.9

16.08亿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珀金斯

《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及相互联系。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为“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提供了那些条件?
1987年,乔治·莫尔斯基发表著作《全球政治中的长周期》,提出了著名的长周期理论。认为世界霸权更替呈周期性规律(见下图),一个大国霸权形成后必然经历权威丧失和权利分散,并最终被另一个霸权国家取面代之。对此图的解读符合作者观点的有(   )

①海军实力是衡量大国霸权的重要依据

②三次英荷战争是荷兰霸权衰落的主要原因

③“七年战争”后确立了英国第一周期的霸权

④美国霸权衰落后权利被分散于西欧、日本、苏联等

A . ①④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木薯、马铃薯、甘薯和玉米,还有花生、豆类和西红柿,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哥伦布交流”的结算清单很复杂,但这场交流开始以后,世界就不可否认地改变了。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哥伦布没有到达印度,但他发现了至关重要的贵金属。据权威统计,从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往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最终抵达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哥伦布交流”使世界发生了哪些改变。 
  2. (2) 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16-18世纪美洲白银的主要流向(不能照抄材料)。造成美洲白银这样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5世纪末,东非沿海城邦达37个之多,它们都沿海或沿海岛而建,伊斯兰教兴盛,奴隶制发达,中国的瓷器在当地极受欢迎。由此可知(   )
A . 伊斯兰教成为东非城邦凝结剂 B . 中国与非洲商业贸易交流频繁 C . 东非城邦深受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D . 奴隶制经济支撑东非城邦繁盛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一直是比较稳定的。但是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上述现象(   )
A . 致使金银大量流入欧洲 B . 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 加快欧洲社会性质的转变 D . 导致荷兰进行殖民扩张
“东印度公司”是指16、17世纪时西欧国家为开拓亚洲殖民贸易而设立的一种公司模式。东印度公司一般拥有垄断贸易权,一度还在殖民地拥有军事和行政权力。由此可以推知东印度公司(   )
A . 垄断了横跨大西洋的贸易 B . 增强了工业资本家的实力 C . 体现了近代自由竞争原则 D . 有利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在整个 19 世纪,来自美洲的白糖简直变成了一种英国穷人的食品。它是除茶叶外唯一 一种对英国大众的饮食习惯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口商品,“在英国人均卡路里摄入量中所占比例从 2%提高到 14%”。这则材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探究(   )
A . 对外扩张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B . 工业革命与社会结构转型 C . 种植园经济与美洲的独立运动 D . 世界市场与民众日常生活
世界上第一张茶叶广告,出现在1658年英国伦敦的《政治和商业家》(见下图)报上。大意为:曾由各医师证明品质优异的中国饮料,中国人称为茶,其他国家称为Tay或者Tee。这则广告(   )

A . 旨在推动茶叶贸易的开展 B . 促进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 . 确立了欧洲新的社会风尚 D . 实现了中英两国直接贸易
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据此可知,白银货币化(   )
A . 推动社会实现了转型 B . 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C .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 . 使中国卷入了世界市场
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里这样描述: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材料反映当时世界市场特征是(    )
A . 以欧洲为中心 B . 以地中海为中心 C . 寻求海外财富 D . 进行殖民战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17世纪初,荷兰商人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商业体系扩展到东西印度,把垒球贸易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如白银、香料控制在自己手中。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簿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

——摘编自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徽一兼谈西欧商人资本》

材料二:1925-1933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38%。1933年仅上海30人以上的工厂已达3485家,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数的36%,资本总值为19087万元,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资本额的60%。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张仲礼主编《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1840-1949)》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阿姆斯特丹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类社会横向交流发生根本性变化 B . 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 C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 D . 一体化下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二:由于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哲学家仍相信“自然法则”,它不仅如牛顿所说可以影响宇宙,而且可以影响人类社会。因此,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更为成熟。狄德罗无畏地举起无神论旗帜,以唯物主义哲学为武器,向宗教神学猛烈开火。他宣称:“如果要我相信神的话,一定得让我摸得到他。”孟德斯鸠声称,暴政和自由是不相容的,要达到自由就必须推翻暴政。他对其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习俗、教会和宫廷也进行了辛辣的批判。他说:“《圣经》中有多少行字,也便有多少可以争辩的话题。”然而关于宗教问题,他和伏尔泰一样,认为某种程度上“上帝的存在是有好处的”。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一十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势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表现得也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哪一个历史事件是“世界史”的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节点?分析其历史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们“更为成熟”的表现及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
对如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第①②段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成型时期 B . 第③④段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期 C . 第⑤段是殖民体系崩溃时期 D . 整个曲线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下列现象不属于欧洲“商业革命”范畴的是(   )
A . 新兴资产阶级因物价上涨而谋利 B . 欧洲与其他地区间商品交流加强 C . 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 . 出现一批特权贸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