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 知识点题库

英国政府1701年9月29日宣布,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除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上述“违禁品”一经发现,均予没收。对其所有者和贩卖者课以200英镑的罚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 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 . 英国保护自身棉纺织业的发展 C . 斯图亚特王朝试图“闭关锁国” D . 英国为工业革命开拓国内市场
下面是1500年—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

A . 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B . 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广阔市场 C . 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D . 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随需求波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17世纪初,荷兰商人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商业体系扩展到东西印度,把全球贸易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如白银、香料控制在自己手中。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薄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

——摘编自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微一兼谈西欧商人资本》

材料二  1925—1933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38%。1933年仅上海30人以上的工厂已达3485家,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数的36%,资本总值为19087万元,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资本额的60%。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张忡礼主编《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阿姆斯特丹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科学文化上它推动了地理学革命;在美洲等地发现了大批新的物种,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打破传统商路,实现贸易中心的转移;外交上,殖民扩张开始成为欧洲的历史潮流。

——摘编自百度文库《新航路开辟的地区分析》

材料二: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

——摘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材料三: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形式为组建跨国公司来取得更多的利益,主要表现为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摘编自张梅《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贸易中心实现怎样的转移?并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展方式的变化。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人曾经将欧洲大国开拓疆土的目的总结为“上帝、黄金和荣誉”,或者如地理学家、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通说的“基督教、通商和文明”……1500年,欧洲大国只控制了全球大约7%的土地;到1800年,它们控制了35%;而在1914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84%。1871年到1900年间,大英帝国包括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扩张到拥有66万人口和450万平方英里土地。法国的国土面积增加到350万平方英里,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都增加到100万平方英里左右。西班牙曾经的帝国遗产本就所剩无几,1898年还被美国夺取了菲律宾和古巴,让西班牙人无比震惊。

——(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

根据材料概括欧洲大国开疆拓土的目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有学者指出,14世纪中叶经历了黑死病后的欧洲,农民的生存状况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多的人买得起香料。史学家布罗代尔甚至认为这一时期欧洲农民的饮食和贵族可能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    )
A . 商品经济发展削弱贵族势力 B . 与世界的经贸联系加强 C . 思想解放和价值观的变化 D . 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重商主义相关政策中,集中办理了特许证,鼓励商人建立有效的商业公司,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商业活动。英国政府还针对具体问题集中颁布了航海法案,也导致其开始独占航运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也开始积极地运行政治和外交机制,旨在更好地获取欧洲大陆展开贸易运营的商务机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整体经济贸易环境。在推进重商主义的过程中,英国各个行业已经在沿袭资本主义的运行轨道,尤其是工商业,在运行重商主义方面呈显出不同的格局。追溯英国经济发展历程,从15世纪的圈地运动开始,英国从农业项目的经营模式改良,到资本主义革命的推行,所有的经济发展决策都离不开重商主义的影响和引导。到了17世纪初,英国的农村只剩四分之一的土地依旧用于农业,导致大批量的农业人员离开家乡,流离失所,整个英国农业经济也呈现出高度萎缩的状态。

——摘编自杨寒《试论近代英国的重商主义》

材料二:中国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并存了非常漫长的一个时期,而且重商主义比较处于下风,直到晚清时期才引起清政府的重视,但也是当权者拿来利用的工具,商业并没有被真正得到重视。近代中国重商主义,首先是源于财政上的需要。经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之役,政府愈来愈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从中央到地方,商税成为解决难题的重要途径。晚清中国出现的重商主义浪潮确实与当时勃然兴起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密不可分。这其中经济民族主义可以说是晚清重商主义的核心,而“商战”则是其最响亮的口号。19世纪70年代,上海附近经商人数逐年增长,趋势明显。“商”由“末”发展为本,商人阶层已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力量,于是体现这一主体意识觉醒的商会组织便应运而生了。“贵利”“重商”克制了传统观念中“贵义”的虚浮精神,注重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务实精神。

——摘编自冯筱才《从“轻商”走向“重商”一一晚清重商主义再思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重商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585年到1604年,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有一两百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他国运输船队,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这一现象(   )
A . 导致了英荷之间战争的爆发 B . 推动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C . 促成了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D . 反映了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
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
A . 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 B . 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C . 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D . 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探索新航路的征程,开启了人类大幕。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到16世纪初,当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被割裂的世界最终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正是从利物浦持续不断地开出的贩奴船,把一代又一代身强力壮的非洲黑人,源源不断地驶向新大陆彼岸。就如同一条巨大的输血管道把非洲、新大陆和利物浦联接在一起,用非洲人民的鲜血浇灌着利物浦,带来了它的繁荣,利物浦正是这样发展成英国最大商业中心,并且这种巨大的商业势头,促使利物浦本身向大工业中心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金鹏《大西洋的国际贸易与利物浦的城市近代化》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 (2) 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利物浦的奴隶贸易带来了哪些影响?
16世纪晚期,欧洲一幅名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发现美洲》的绘画非常有名,其以新旧世界对比的隐喻方式描绘了文明的欧洲与未开化的美洲相遇的场景。画中,航海家穿戴整齐、乘坐先进航海工具到达美洲,象征着欧洲文明的生活方式;而赤身裸体、从吊床中起身的美洲人,则暗示着美州的原始、未开化和被征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欧洲人宣扬其殖民侵略的正当性 B . 欧洲殖民的目的是传播工业文明 C . 当时欧洲绘画艺术繁荣 D . 此画真实反映了当时美洲的全貌
16世纪以来,西班牙禁止拉丁美洲殖民地种植本国所出产的橄榄、葡萄和桑树等,强迫种植西班牙和欧洲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棉花、可可、蓝靛、烟草等产品,其目的是(   )
A . 为本国工业品开辟市场 B . 压制殖民地的独立思潮 C . 维护全球商业中心地位 D . 变殖民地为其经济附庸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强国纷纷走上海外殖民扩张之路,世界贸易也日益发展。下列是西欧国家船只抵达亚洲的数量统计表(1500~1700年)。表中②代表的国家是(   )

     年份

国家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705

371

65

1770

——

811

A . 葡萄牙 B . 荷兰 C . 英国 D . 法国
16世纪,奥斯曼帝国采取吸引、鼓励外国商人,保护本国商人利益的政策,对本国的工商业 进行良好的管理,组织穆斯林手工业,注重城市发展和对贸易路线的保护。从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   )
A . 注重保护工商业发展 B . 工商业发展比较落后 C .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 . 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
1663年英国颁布《主要商品法案》,规定一切从欧洲输入英国北美殖民地的主要商品(只有少数例外),必须首先在英国靠岸卸下,由英国政府征税,然后再装船运走。此举的目的是(   )
A . 打击荷兰,促进航海和工商业发展 B . 确立世界海上霸主地位 C . 扩大海外贸易,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 保障其稳定的销售市场
成立于1600年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特许了如下条件----如果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股东的损失仅限于在公司的投资,不牵连其他责任。由此奠定了有限公司制度,影响至今。这一制度(    )
A . 奠定了大工厂制的基础 B . 保证了王室的尊贵地位 C . 确立了财产私有的原则 D . 激发了人们的投资热情
“该法案的出台与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思想及英荷海上争霸密切相关,是英政府运用国家权力,对海上进出口贸易进行控制与干预的一种手段。”“该法案”指的是(   )
A . 《航海条例》 B . 《权利法案》 C . 《王位继承法》 D . 《谷物法》
它以东印度公司为组织形式,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1619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第一座城市,并以此为基地在东方编织起囊括中国台湾在内的庞大商业贸易网络。材料中的“它”是(    )
A . 西班牙 B . 葡萄牙 C . 英国 D . 荷兰
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 .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 .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 .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 . 移植了本国的生产方式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 (1) 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
  2. (2) 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 (3)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