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题库

以下是一战爆发前,三个欧洲国家不同的心态:甲国——仍然无法忘记在1870—1871年那场战争中所受的耻辱;乙国——对德国支持奥国这一点深感不安;丙国——怀疑任何一个可能会威胁到欧洲大陆权力平衡的国家。据此判断,甲、乙、丙对应的国家是 (    )
A . 普、俄、英 B . 法、意、俄 C . 德、英、法 D . 法、俄、英
围绕一战的战争责任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近年来有史学家指出,德皇威廉二世的骄矜狂悖及错乱无常的外交政策应承担起一战的主要责任。上述争议(  )
A . 均揭示了一战的本质 B . 说明时代需求影响史学研究结论 C . 真实还原了历史真相 D . 使德国战争责任问题愈加的明确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一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    )
A . 一战后期的反战情绪 B . 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 . 一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 . 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期冲突不断,为了对抗对手他们相互结成联盟。请问下列哪国不属于协约国(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中国 D . 德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初,梁启超到欧洲游历,此时的欧洲一片战后的荒凉景象,贫富分化和劳资矛盾尖锐。他描述到“全社会的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西方文明已经破产”。

——梁启超《欧洲心影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使民族问题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国内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国际问题,即民族殖民地问题。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研究》

英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向埃及订货,从而促进了纺织、制糖、酒精、制革、榨油、面粉、砖瓦、造纸等轻工业的发展。埃及的资本家随之加快了经营商业、参加外国股份公司及土地买卖和集中资本的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了100多万人,运走了数百万吨粮食和军用物资,还强迫印度负担了几亿英镑的军费,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1 000多万印度人丧生。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世界近代史相关资料

材料二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中的主要事件:

地区

事件

东亚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

②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1924~1927.7.15)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斗争

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度甘地和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中亚

阿富汗抗击英国侵略的斗争

  1. (1) 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这一时期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有哪些新特点?
一战中的某次战役是一次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法军累计参战兵力达 60 多个师,德军累计参战 46 个师,双方伤亡人数总数总计70 余万,故有“绞肉机”之称。该战役的发生地 位于图中的(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自为一洲,风气浑朴,与中国最无嫌隙……盖亦恐中国稍弱,则欧洲日强,还为彼国之害也。故中国与美国,宜推诚相与,略弃小嫌,此中国之强援,不可失也。

——1875年薛福成《应诏陈言疏》

材料二  威尔逊(时任美国总统)君!你不是反对秘密外交吗?……你自己的主张计划如今全是大炮空声,全是昙花幻梦了。我实在为你惭愧!我实在为你悲伤!

——1919年5月18日李大钊《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

材料三  (中美、中英签订新约)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为起死回生最重要的一页,而亦是英美各友邦对人类的平等自由,建立了一座最光明的灯塔……这实在是英美的政府和人民最光明最正大的举动,尤其是美国对我政府的希望完全一致,并无一点保留的要求,更为欣慰。

——1943年1月12日蒋介石向全国发表的广播演说

材料四  “现在美帝国主义很强,不是真的强。它政治上很弱,因为它脱离广大人民,大家都不喜欢它……我看美国就是个纸老虎。”“我们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是从战略上来说的,即战略上轻视它,战术上重视它。”

——1956年7月14日毛.泽东接见外宾时的谈话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大钊与薛福成对美国态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蒋介石与毛.泽东眼中的美国形象,并说明其背景。
劳工神圣

材料 一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以工代兵”奔赴欧洲战场,国内外报刊纷纷报道并刊载多幅图片。1918年蔡元培在庆祝欧战胜利的集会上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新青年》迅即以《劳工神圣》的标题刊出讲演。1917-1918年间,德奥、俄国、日本等多国发生罢工运动。至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城市手工业工人和店员约1400万人,一战期间全国性罢工108次。一些知识分子,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来解释劳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走近劳工的实践中知识界不断思考如何让劳工神圣起来。李大钊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劳工要做世界的主人,必须在政治上赢得更多的权利。1922年-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全国发生大小罢工2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30万人次。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劳工神圣”的认知和实践。

现代交通和信息(铁路、公路网的萌芽,尤其是电报和印刷机)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唱出变革的“莎琳”之歌。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根本前提是(   )
A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 .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D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凡尔登战役之所以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因为(   )
A . 此役双方伤亡人数达到七十多万 B . 使用了坦克 C . 动用了新式武器 D . 规模最大
如图为19世纪后期以来巴尔干地区形势变化示意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③④②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③①④
“自1900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地······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可能把帝国推向民主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这反映了德国发动一战主要是由于(   )
A . 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B . 国内民主势力强大 C . 法西斯势力的上台 D . 英德商业竞争激烈
下图是马克I型坦克,是第一款参加实战的坦克。该坦克参与的首场战役(   )

A . 爆发于普罗霍罗夫卡地区 B . 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C . 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D . 使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计划破产
【历史——选修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3年10月,德国借口退出裁军会议, 10月19日,又宣布退出国际联盟,摆脱了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对他的束缚。1935年,萨尔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举行公民投票,结果德国大获全胜,于是希特勒的扩军步伐大大向前了一步。法国对德国的军事行动深感不安,于是1935年4月11日联合英国意大利召开了斯特某萨会议。一致对德国的违约行为表示遗憾,并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这样结成了抗衡德国的斯特某莎阵线。但是,英国、意大利两国都表示不考虑制裁,因而大大缩小了阵线的威慑力。1935年6月,英、德两国以换文的形式缔结了《英德海军协定》,英国瞒住斯特莱莎阵线的伙伴,同阵线的针对国作交易,使得两个月前刚形成的抗德阵线事实上化为乌有。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特莱莎会议召开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特莱沙阵线瓦解的原因。
作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这反映作者认识到(   )
A . 一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 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导致一战 C . 欧洲在一战前30年,内部力量迅速积聚 D . 科技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位法国观察家在1912年指出:“在过去两年里我们多少次地听到人们说,‘战争要比这种永久的等待好!’在怀有这种愿望的时候,不存在悲伤,而是一种私底下的期望。”这反映 了一战前欧洲(   )
A .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B . 各国社会秩序稳定 C . 人民对战争普遍向往 D . 爱国主义传统深厚
“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材料中的“此项原则”应是(   )
A . 维护和平原则 B . 集体安全原则 C . 委任统治原则 D . 全体一致原则
政治是博弈,更是妥协;形成合力,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8年,厌倦了战争与动荡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种政体形式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国王相互妥协的产物。为了达成这种妥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威廉做出了巨大让步。……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爆发了工业资产阶级向土地贵族(引者注:即原来的新贵族,工业革命完成前在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处于主导地位)夺权的一系列运动。土地贵族通过温和的妥协让步,换取社会的稳定和自身财产的安全。

——摘编自刘庆敖《务实妥协与英国近代政治的发展》

材料二: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实施过两次战略性的退却:一次是向帝国主义妥协,这是列宁依据对形势的判断,认为要使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得到巩固,必须首先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一次是因为卫国战争结束以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了农民的普遍反抗而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列宁决定对资本主义做让步。

——摘编自周含华、李卫平《列宁的战略退却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美国海军将领马汉针对美国当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情,提出了“海权论”,最终推论出:要优于其他军种大力扩充海军。他的理论一经产生,立刻受到英法日等国的欢迎,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扩军浪潮,各国军费开支大增,连美国也感到财政拮据。这样,召开华盛顿会议。日本海军政策的基础是日美海军力量7:10,最终美日达成妥协,日本与美国在主力舰上保持6:10的比例,而美国在太平洋水域防务方面做出让步……美国大海军论者批评这次会议为“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悲剧”。

——摘编自肖德芳《马汉理论与美日海上战略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威廉做了什么“巨大让步”。工业革命完成后,土地贵族向工业资产阶级做出了哪些妥协让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英国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列宁“两次战略性退却”的事件。结合所学分析前一次的“退却”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会议美日海权争夺的背景。解释为何美国有人批评华盛顿会议为“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悲剧”。
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曾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却大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主要反映了(    )
A .   凡尔赛体系的自身缺陷 B . 欧洲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C . 欧洲主导全球时代终结 D . 欧洲构建新秩序的期望
下表所示是某学者对一战后二战前英法政治、经济状况的概括。这可用于说明(    )

英国

一战后,英国国务总的来说……被托付给其中的格外庸碌之辈,至少就关乎整个世界安全的外交事务来说是如此

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14.15%下降到1937年的9.8%;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从1913年的14%下降到9.2%

法国

20世纪20年代后期,整个法国社会“被阶级和意识形态问题搞得四分五裂”;政坛斗争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愈演愈烈,党派的分化组合与内阁的更换更为频繁

1938年的法郎价值是1928年的36%,工业产值仅为1929年的83%,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18%

A . 英法存在难以调和的分歧 B . 战后欧洲经济复苏的迟缓 C . 英法无力维系凡尔赛体系 D . 西方绥靖政策的历史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