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背景 知识点题库

从“标准轨”到“可变轨”

材料一 由于煤矿马拉煤车的轮距长久以来都是4英尺8英寸(1435mm),斯蒂芬森设计第一条主要用于运货载客的铁路时,采用了这一既有轨距。1846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将其规定为英国铁路的标准轨距。欧洲大陆早期的铁路大多数都是靠英国的资金、用英国的技术修建的,因此也采用了英国的标准,只有俄国等个别国家例外。部分出于军事防御原因,俄国的轨距比欧洲其他国家的宽。美国19世纪末按此标准铺设的铁路长度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长度的87%,铁路网一体化开始形成。1937年,1435mm轨距被国际铁路协会规定为国际通用的标准轨距,现主要分布在东亚、西亚、北非国家,以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和部分美洲国家。

材料二  尽管中国在国内统一采用标准轨距,但陆上邻国大都采用其他轨距。中国的跨境铁路运输与建设都面临轨距差异造成的障碍,与陆上邻国的轨距差异限制了中国向外发展的地理空间。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未来的交通”分论坛上,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表示,中车将在2020年左右推出一款时速400公里且可变轨距的高铁。届时,北到俄罗斯、南至东南亚,高铁轨距都能实现快速切换。

  1. (1) 阅读材料一,概述“标准轨距”的发展历程;并评价其带来的影响。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说明“可变轨高铁”提出的背景。
17世纪末开始,一种追求和进取的精神开始在英国弥漫,并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作为这种追求的结果,英国社会生产力极大进步,率先进人“工业民族”行列,这说明(    )
A .   资本主义发展刺激了“工业时代”到来 B . 工业革命的开展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 C . 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工厂” D . 对财富的追求已成为英国社会主流
下表反映了德国在1820-1870年、1870-1913年、1913-1950年、1950-1973年四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其中,反映1870-1913年经济增长情况的是(    )

时期

增长率(%)

2.83

5.68

0.30

2.01

A . B . C . D .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初等教育的状况不够理想,导生制学校是初等教育学校主要形式。教师在导生的帮助下教数百名学生,被誉为“廉价的教育制度”,以此解决教师缺乏和经费不足的困难。英国初等教育的状况表明了(    )
A . 自由主义制约了政府对教育投资 B . 工业革命下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 C . 工业革命对人才的需求要求不高 D . 教育普及满足了机械化生产需要
英国凭借国家权力推动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地主在圈占了大片土地后,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使农牧业迅速发展。同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支“自由劳动力”的大军在喧嚣的城市里形成了。这反映了英国(    )
A . 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归宿 B . 土地兼并造成人口流失 C . 农村的变革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 . 封建势力影响国家决策
当18世纪末曼彻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享用“跨越大陆的一杯茶”时,他从中获得四大洲的能量。这杯茶包括中国或锡兰的茶,荷兰或英格兰的代尔夫特瓷茶杯,非洲奴隶生产的南美糖。它们当时在英国的普及(   )
A . 加速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B . 使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C . 推广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 D . 缩小了社会阶层间的差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中世纪的学校大都由教堂和修道院创办,特权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将劳动视为丑恶的下等人所做的事情。15世纪末,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学校教育出现了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学校教学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重劳动教育在教育和德育中的作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期间,为实现国家强大重视科学技术,鼓励发明创造。18世纪中叶以来,工业技术的变革迫切需要劳动者掌握文化知识,接受教育训练,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生产、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趋势越来越明确。

——摘编自郝宏桂《论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仍是少数人的特权。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民主的精神……在教育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随着一战和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尤其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生产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国民会议也于1931年规定,“各学校之教育应体察当地之社会情况,务使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学生皆有自立之能力,养成独立之生活技能”。

——摘编自刘京京《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劳动教育受到重视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克菜特是不可多得的传奇人物,为现代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做出了杰出贡献,代表着真正的资学本主义精神。虽然他并不是第一流的发明家,但具有组织企业的坚韧毅力,能够在逆境中克服科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地扩张企业。阿克莱特的种种素质,更像一个世纪以后的企业家,预示了网工厂时代的来临。总之,重大的技术发明,没有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和企业家的创造精神,不足以形成现实生产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工厂制度导致了有产者阶层的产生,有产者阶层付出资本购买工人买不起的机器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工厂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成产业工人,产业工人只有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微薄的薪金,依靠他们的雇主生活。另外,工人在从前作工匠时候所学的手艺,在一个只需要单一技术的工作环境之中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而且,工业化时代重复简单的工作使工人根本不了解他们的工作和他们生产的产品。

--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阿克莱特对“形成现实生产力”的杰出贡献。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早期工厂劳动者的主要来源,结合所学,概括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 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情况,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

——19世纪,一位医生对英国煤铁矿区中心太恩河畔新堡的描述

材料二:全球经济还有太 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它对经济和社会会带来哪些长期影响还不十分明显……对全球化的批评者来说,它是奖励少数人而使多数人贫穷的一种力量。诋毁全球化的人还宣称,全球化的标志——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 (1) 阅读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英国面临哪些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文明国家”的思考。
  2. (2) 据材料二,概括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简述国际社会的对策。
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在持续减少。英国农村发生的变化表明(   )
A . 英国封建租佃关系大量存在 B . 英国农业生产力有较大进步 C . 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 .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下表所列的是18世纪60、70年代世界部分地区劳动者每天的工资平均水平状况。这一状况(   )

地区

工资水平[单位:(白银)克/天]

中国北京

3 .9

印度德里

1 .7

意大利佛罗伦萨

3 .7

英国曼彻斯特

12

A . 推动人口大量流人英国 B . 体现工业化水平的差异 C . 要求英国进行技术革新 D . 促使欧洲殖民扩张加剧
“1879年10月21日,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纽约的一个实验室里,亮起了一盏电灯。当这个消息传到证券交易所,煤气行业的股票应声下跌,因为人们预感到,煤气灯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电灯的时代来临了。”这则史料说明了(    )
A .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电器的发明和应用 B . 煤气行业开始为新兴电力工业所淘汰 C . 证券交易所操纵着美国的经济运行 D . 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

19世纪下半期法国工农业生产者数量

年代

1856

1875

1896

1906

从事农业生产者(万)

730.5

799.5

846.3

884.5

从事工业生产者(万)

441.8

446.9

545.2

593.6

19世纪法国农民占地情况

年代

1826

1882

1908

占农户/占地

占农户%

占地%

占农户%

占地%

占农户%

占地%

小农

89.3

32.5

84.7

35.4

83.8

29.1

大农

0.6

20.8

2.5

36.8

2.7

37.1

                 

据表可知,19世纪的法国(    )

A . 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进步 B . 实现了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 C . 存在抑制工业发展的落后因素 D . 封建生产关系阻碍工业化进程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充满着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一19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序号

时间(年)

历史事件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32

英国议会改革

1840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48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71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72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6

贝尔发明电话

1 894

中日爆发黄海海战

1895

孙中山领导广州起义

从上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序号,确定一个主题,对所选的主题做出历史解释。(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这一范畴的是(    )

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中国1952年底完成土地改革

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④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时,英国的工业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英国君主赋予了外国熟练工匠特许经营权,鼓励他们定居英国。1624年,英国议会颁发了《垄断法》,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的专利法律制度。《垄断法》宣告了以往国王授予的专利权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独占生产、制造、销售、转移等权利。该法令颁布后,英国专利授权量有了明显的上升。

——摘编自(德)布鲁诺·范·波特斯伯格等《欧洲专利制度经济学:创新与竞争的知识产权政策》

材料二: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大事记。

1885年

日本专利所所长高桥是清借鉴欧美经验,主持修订了《专卖特许条例》,对专利的种类、专利的保护期、专利的损害赔偿等做出界定。

1899年

此前西方要求日本加入旨在明确专利国界、防范国际假冒侵权的《巴黎公约》。日本并未马上答应,反以加入《巴黎公约》为砝码,促成了与西方各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修约成功后于1899年正式加入《巴黎公约》。

1905年

因外国人专利申请量剧增,且技术含量较高,日本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制定了《实用新型法》,不惜重金引进专利,然后改造创新,产生了大量契合日常生活的实用型发明,助力日本轻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颁布《垄断法》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近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并简析日本重视专利立法的原因。
  3. (3)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就专利立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看法。
马克思曾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段话表明(  )
A . 工业革命始于蒸汽机的成功改良 B . 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蒸汽的使用 C . 市场需求的扩大,引发了工业革命 D . 工场手工业从来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奠定了工业文明的基础,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有现在这个世界。……既然许多欧洲国家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站到了走向现代的起跑线上,为什么唯独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摘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为什么唯独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14年至1945年西欧历史发展的趋势,并运用相关史实对该趋势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语句通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责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政治制度,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英国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在国内实行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经济政策,在农村进行大规模圈地运动,为城市工业发展准备了大量可供雇佣的“自由"劳动力。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培养了热练工人,为机器的应用提供了技能经验和人才条件;同时,自然科学的进步,特别是以牛顿力学和数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发展,为机器的发明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摘编自金碲《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

材料二: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爪哇进口燕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19世纪末“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形成的因素。
英国义务教育福利化历经长期发展,迄今已成为惠及全体适龄儿童的完备的义务教育福利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初,面对工业生产对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的提升,187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初等教育法》,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学区并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本地区初等教育,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并规定公立初等学校每周的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该法案为义务性质的初等教育推行奠定了基础。至1876年,英国立法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地区占居民居住区的50%。

——摘编自陈峥《英国义务教育福利化的历史发展》

材料二:189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免费教育法》,正式开启义务教育的免费进程,法案规定将为3—15岁的在校儿童拨教育补助费并禁止公立初等学校以任何形式收费。至19世纪末,绝大多数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但仍有约17%的公立初等学校在校生需交纳学费。此后,英国又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民办初等教育的法规和通过了《1918年教育法》,禁止所有公立初等学校和继续学校收费,该法还要求地方教育当局向所属继续学校、中等学校在校生提供医疗检查。

——摘编自李丽《英国义务教育政策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初等义务教育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发展初等义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