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知识点

二战后,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对处置战败国、战后世界格局进行规划,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但由于美苏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冲突加剧,逐渐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级对峙格局、冷战格局、争霸格局,在其间,中国、日本、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着两极格局,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为一超多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下图分别是德国不同时期领土变化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中德国领土变化的原因。
  2. (2) 结合图2及所学知识,分析德国领土不断扩张的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3中德国领土变化的影响。
某历史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下列符合该小组探究主题的是(   )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②《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署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②③
学者孔笑微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下列关于文中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B . 其背景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C .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 . 扩大了世界贸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是近现代西 方对外援助的发起国。二战刚刚结束,美国就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从1946年开始,美国向埃及、以色列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1961年美国率先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对外援助政策制度化。美国对外援助绝对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是最多的,但是和其他援助国相比,用于对外援助的拨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是最低的。美国的对外援助涵盖面较为广“泛,外援目标体系中常常出现相互矛盾和缺乏连贯性的现象。
----摘编自 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 中国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物资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并逐步扩大援助范围。万隆会议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1971 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由过去单纯的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重点是推动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进入新世纪,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

 

----摘编自《中国的对外援助》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历史学家会根据某种“意义”划分历史时期。如表是某种划分“世纪”的方法,它的主要依据应是(   )

A . 世界市场的发展进程 B . 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渍 C .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D . 西方民主体制的兴与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成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策略。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用突出美欧文化同源性和一致性的"西方文明"叙事取代"美国例外"论,强调构建"大西洋共同体"。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提出要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并以此作为维护美国自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美国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保卫西方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与苏联的斗争,并声称如果美国对欧洲的形势袖手旁观,"欧洲将出现混乱,从混乱中产生暴政,也许是共产主义,也许是复活的法西斯主义。"美国注重强化西欧化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力图打造一个新的"西方"。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后美国对欧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在二战后打造新"西方"的做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自由主义革命的浪潮高举市场万能而妖魔化政府干预角色的思维变革,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席卷全球。此次革命不但将寻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美式资本主义推广到所有西方国家,也扫除了所有妨碍资本在全球追求最大投资回报的人为障碍。该浪潮(    )
A .   加剧了世界经济混乱 B . 放弃了政府经济干预 C . 推动了美国通货膨胀 D . 有助于跨国公司扩张
1976年不结盟国家发布了建立“新的世界消息报道的秩序”的号召,以此作为“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独立的整个斗争的一部分”。这反映了不结盟国家(   )
A . 已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B . 与西方国家矛盾日益尖锐 C . 对西方把控国际舆论很不满 D . 一定程度冲击了两极格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之间发生了分裂,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方之间处于紧张的对峙当中。“赢得了战争,但并没有赢得和平。”这是丘吉尔对战后形势的描述。由此战后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特别高涨。1948年8月,由法国和波兰的文化工作者和科学家发起,国际文化工作者保卫和平大会在波兰召开,大会通过宣言,批评美英两国是威胁世界和平的势力。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两地同时举行。1950年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通过了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1950年11月,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50年代初期,在世界和平理事会的组织下,全世界掀起了和平签名活动,签名人数最多达6亿多人。这些运动对于朝鲜停战的停火,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结局以及世界局势逐步由紧张到缓和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初期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初期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及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包括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政治、经济组织以及战后世界金融体系,都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多,但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合作可以被看作是进行全球治理的一种最基本方式,没有合作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一部全球治理发展史就是一部合作进化史。尤其是近现代社会中普遍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合作,更是人类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一个巨大成就。

——摘编自颜旭《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于沛《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
A . 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B . 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C . 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D . 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20世纪已渐行渐远,一百年间的风云激荡,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就其根本点来讲,是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实际要求与殖民体系构架极不协调造成的,由于制约战争的因素还极为弱小,加之在殖民体系下不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达到开拓生产力发展道路的目标,以剧烈战争手段冲破旧体系的束缚就成为唯一结局……十月革命动摇的是帝国主义的根基,因此,引起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仇视……反苏反共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观念模糊了他们对战争及其战争后果的认识……又扩展到对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漠视。

——韩永利《世界整体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退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并促进世界发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结合材料一,概括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
  2. (2) 从材料二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雅尔塔会议中,丘吉尔和斯大林只用半张纸上的百分比协议就决定了罗马尼亚、希腊、匈牙利等国家的命运,以致连丘吉尔当时都担心这种做法会受到指责而想把这张纸条烧毁。这反映出(   )
A . 英苏共同维护巴尔干地区和平 B . 英国反对大国干涉巴尔干事务 C . 雅尔塔体系具有强权政治色彩 D . 丘吉尔的行为违背了英国利益
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指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已经不大的份额正在不断减少, 而贸易条件却一直在恶化。“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从 1960年的21.3%到1970年下降到i7.6%”。据此判断,不结盟国家意识到( )
A . 必须变革国际经济秩序 B . 两极格局导致经济混乱 C . 美苏争夺第三世界野心 D . 反对强权政治的迫切性
1971年12月与1973年2月,美国政府先后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护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这反映出(   )
A . 美国经济的世界领先地位不复存在 B . 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减弱 C . 新型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D .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急剧衰落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进入20世纪以来,对战争本身的态度反映了大多数政治家日益提高的觉悟:某些道德制约限制把战争用作外交政策的工具。政治家们公开谴责战争的蹂躏,有史以来,他们一直

以自卫或宗教义务的理由来为自己的参战行为辩护。而避免战争本身-即避免任何战争-只是从20世纪开始才成为治国方略的一个目标。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1919年的国际联盟、1928年宣布侵略战争为非法的《白里安一凯洛格公约》以及我们时代的联合国,都把避免战争本身作为它们的最终目标。二战前,西方列强的政策受到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这种愿望的激励,而这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对它们都是极其不利的。这种愿望压倒了国家政策的所有其他考虑。与此相似的是,在朝鲜战争中,所有大国无一例外地渴望把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内并防止其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所有这些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出现的许多国际危机中也都进行了自我克制。这些都是战争态度发生根本改变的突出例证。

——摘编自【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战争态度发生改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大国在战争或国际危机中的“自我克制”有何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六世纪“正是近代社会真正的开端”。十六世纪初,全球化的进程开始加速。罗马天主教会操控的世界体系已被彻底粉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获得飞速发展。“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上帝已不再是合法的道德权威,君主才是最终的裁判者。”随着“国王”日渐强大并走向专制,罗马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力逐渐被剥夺,一统天下的基督教世界帝国观念日益受到世人的唾弃。从而,近代国家观念取得较为迅速的发展,近代国家的观念就是各国平等。许多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已经很稳固地建立起来,而王权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可以断言,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也就谈不上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

——摘编自陶永新《从万民法到国际法——近代国际法概念演进考》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成立了两个刑事审讯法庭,审讯在前南斯拉夫及非洲的卢旺达进行的“种族清洗”罪行,这又再一次燃起国际社会对成立国际刑法制度的希望,联合国后来更在1998年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国际刑事法院的条约,该罗马条约在2002年7月1日正式生效,至2008年已获一百零六个国家签署,并在海牙成立国际刑事法院,审讯像战争罪行、种族灭绝、反人道罪等违反国际法的严重罪行。

——摘自《香港法概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十六世纪“正是近代社会真正的开端”的表现,谈谈你对材料一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原因,并评价这一时期国际法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类 别

美        国

苏       联

经济

政治军事

材料三、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

痕”犹在。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难以合理解决,继续影响着地区局势的发展;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战后怎样的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填写美苏冷战时期的重大敌对行动。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冷战”的“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举行会谈,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美国的“怀特计划”吸收英国“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摘编自奔增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材料二:西方尤其是美国在衰落,而之前所有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是在美国主导下确立起来的。美国的衰落就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虽然不一定是要“去美国化”,但至少要谈化美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需求。当然,全世界都十分明白,美国主导权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素主导权的易手,事实上,任何单一的国家都无法取代美国的地位。全球经济治理

体系只能在多层次的主体间开展多层次的博弈。

——摘编自《关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出现的背景及举措。
  2. (2) 据材料二,归纳当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主张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原则和方案。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初期与当今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方面主张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失业人数和纳粹党人数统计表

1929~1932年德国失业人数统计表

年份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人数

130万

300万

435万

800万

1929~1933年纳粹党人数变化表

年份

1929年9月

1930年9月

1932年3月

1933年1月

人数

15万

30万

100万

140万

材料二: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

材料三:二战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苏这两个大国的真正崛起,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德国的社会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所作的贡献。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