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的经济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相互联系与交往,达到了一种相互交织、相互交融以致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的状态。促使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的政治因素是(    )
A . 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B . 两极格局结束消除了障碍 C . 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推动 D . 各国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
经济学家认为,该组织的建立表明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该组织是(   )
A . 图片_x0020_100007 B . 图片_x0020_100008 C . 图片_x0020_100009 D . 图片_x0020_100010
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战后不愿在威尔逊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中领头,这往往被归因于美国的主张在巴黎和会上被欧洲丢弃后产生的蒙受政治欺骗的感受。但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所谓“孤立主义”在对外交谈判的疑虑之外有其更深刻的根源。

——[挪]文安立《全球冷战》

材料二:美国的冷战世界观主要源于其对大萧条做出的反应,其冷战战略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日本在1941年的进攻佐证了美国人的这样一种观念,即干涉主义和全球改革对美国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美国想重新获得安全感,则“恶魔”就必须被消灭干净。

——[挪]文安立《全球冷战》

  1. (1) 材料一中威尔逊提议建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哪里?根据所学指出二战后哪个世界性组织的总部也设在此地?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十年代美国实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现实和历史原因。
  3. (3)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眼中的“恶魔”指的是哪些政治势力?
  4. (4)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二战前后对外政策的变化。
1990年初,美国布什政府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商讨解央与统一有关的“内部”问题,再由两德同美,英、苏、法四大国一起解决与统一有关的“外部“问题。2月13日,苏联接受了美国的“2+4”方案。这表明当时的两德统一(   )
A . 符合当时四国利益 B . 外力起了主导作用 C . 促成美苏关系缓和 D . 国际环境较为有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2010年11月5日宣布,IMF执行董事会当天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中国的份额将从现在的3.72%提高到6.39%,投票权将超过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这说明( )
A . 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话语权扩大 B . 发展中国家控制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走向衰弱 D . 会员国缴纳股金的份额与投票权脱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扩张,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更难不受到距离遥远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在经历了25年的显著增长之后,1974年西方经济繁荣突然陷入停顿。导致这次经济衰退的直接因素是 (    )
A . 中东石油禁运,国际油价暴涨 B . 国家干预经济,财政赤字剧增 C . 建设福利国家,民生开支过大 D . 技术革命兴起,经济深度调整
二战之前,人权一直被认为是纯粹的国内管辖事项,很少受到国际法的制约。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增加了七项关于人权的条款,1948年联大又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作出权威解释。这说明(   )
A . 各国人权保护的权力已经转让 B . 二战后国家主权受到严格限制 C . 人权的国际保护得到一致认同 D . 人权保护上升为国际条约义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英国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服务法》。《国民保险法》规定失业可以领取失业津贴,《国民医疗服务法》对全民实行免费医疗。这两项法律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自此以后,一切英国人都不必担心忍饥挨饿、缺医少药了,国家出面为全体国民提供了保障。自此之后,他所关心的就是如何生活得更好。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帝国发生动摇,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使英帝国走向终结,战争的胜利反而促进了殖民地的离心倾向,最终导致战后的独立。英国在60年代让非洲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全都获得了独立,而英帝国事实上就已经结束了,英国跨出了帝国之门。在英帝国全方位撤退的同时,爱尔兰问题日益使英国进退两难,英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已发生根本变化。

二战后初期,英国并不甘心于帝国衰落的现实,提出并推行“三环外交”。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但是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三环外交很快在现实中碰了壁,未能阻止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三环之中最不被重视的是欧洲,在二战后几十年中漠视了欧洲事态,或者在必须做出选择时选择了英帝国,错失了引导欧洲潮流的机会。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持消极态度,以致后来无可奈何再想加入欧共体,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去申请,1973年才成为欧共体成员,英国终于还是融入欧洲了。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英国发生的主要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帝国地位变化的原因。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明地叙述,让人在短时间内了解事物的主要内容。下列对20世纪世界历史的概括,相对简明、完整、准确的是(   )
A . 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 . 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 . 两次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 . 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美国于二战期间提供约1000亿美元军用物资给苏联、英、法、中等盟国。作为回报,美国获得了部分在盟军领土上的军事基地租借权。这种情形(   ) 
A . 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B . 推动了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C . 延续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D . 意昧着新政取得一定成效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诸文明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图一:15世纪末一17世纪上半叶

图二:1914年

——据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三

第八编︰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 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 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2007年版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对非洲殖民扩张的变化,并结合欧洲经济发展说明成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14年至1945年西欧发展趋势,并运用相关史实对该趋势迸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语句通顺)
据(美)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法国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   )
A . 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 B . 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C . 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 . 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奠定了工业文明的基础,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有现在这个世界。……既然许多欧洲国家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站到了走向现代的起跑线上,为什么唯独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摘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为什么唯独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14年至1945年西欧历史发展的趋势,并运用相关史实对该趋势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语句通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国际外交关系领域问题选取任一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自拟论题,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944年,美、英、中等国召开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战后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   )
A . 有助于“一战”的结束 B . 加速了两极格局解体 C . 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D . 有利于英国经济扩张
世界历史是无岸的河流,人类的发展史是一幅整体的“大图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资产阶饭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有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五大洲的各个角落都被帝国主义势力编织进了资本主义的网络;它们争夺原料市场的斗争已不限于一国、一地区、一洲,全世界范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这时欧洲国家在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市场的斗争,必然会与自己利益有关的国家两两结盟或三三结盟,这些结盟的国家涉及的利益遍及世界各个角落。随着全球交通运输的发展,世界地理范围相对缩小,战时各大洲之间的兵源运输已不成问题。……一战也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卷入世界政治的漩涡。

——摘编自龚敏《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界丰富的遗产,如经济领域多边国际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战争经历引起的战争观的变迁等。二战后的这些遗产在战后使得和平发展成为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发展模式,对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进了时代主题的改变,确保了战后世界整体和平的发展,也带来了人类社会财富的极大繁荣,还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把世界日益连为紧密的整体。

——摘编自朱大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发展模式转换》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世界文化领域“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的依据,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初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民族独立的角度概述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产生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写出二战结束前后“经济领域多边国际制度”建立和健全的突出表现。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笼罩着冷战的阴影,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但冷战也有积极的一面。结合所学,说明冷战局面对“世界整体的和平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美苏冷战和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标志着战后国际新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其真正转折点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 巴黎和会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 十月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国际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使·····德意志帝国被摧毁;奥匈帝国废墟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独立的国家;土耳其的所有属地被剥夺,处在痛苦的呻吟之中;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寿终正寝,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占地球陆地1/6的土地上进行试验。

材料二: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时序示意图:

材料三:1943~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在这一体系下以美、苏两国为代表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同时又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同时在打败法西斯赢得二战胜利、战后处置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各国民族独立等方面作用相当巨大。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国际会议,并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标志,并结合所学对雅尔塔体系进行简要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世界大变局密切相关;国际格局发生的重大改变,往往是新的世界大变局到来的前兆或先导。今日世界大变局的形成,不是偶然出现的,是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

17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在1648年缔结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先河。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打破了欧洲均势的局面。法国战败后在1814-1815年形成了维也纳体系,这是一个由少数大国决定世界命运的强权政治的体系。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为分赃和维护既得利益而构建的国际体系。二战结.束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它虽然维持了战后基本稳定的世界格局,但却充斥着大国称霸、大国支配小国、强国支配弱国的霸权主义。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导致了两极袼局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美国谋求“单极世界”的目标及全球战略在世界受阻,其霸权地位难以为继,所谓“后冷战时代”悄然而去。与此同时,世界权力始终由少数大国主导、西方国家决定世界命运的国际格局,正为今天走向多极的时代所摒弃,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于沛《国际格局演变中的世界大变局》(载于《光明日报》)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二战后世界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及主要表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

材料二: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截至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到585.71万人,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呈增长趋势。

——摘编自《移民政策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美国排外主义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导致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