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世界格局 知识点题库

南南合作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阵地,但是由于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一直受西方主导,南南合作在其后的30多年中进展缓慢,直到以中国为首的南方国家崛起,南南合作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开始进入新南南合作阶段。材料反映(    )
A . 南南合作极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B . 中国是南南合作的绝对主导力量 C . 国际经济新秩序阻碍了全球治理 D . 国际经济格局变化推动南南合作
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     )
A . 推行马歇尔计划 B . 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 .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D . 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这场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尽管军事上美国并未失败,但它表明美国策略上的重大失误。…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和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这场战争 (    )
A . 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裂 B . 使美国丧失了繃主地位 C . 影响了美苏冷战的形势 D . 瓦解了资本主义的阵营
杜鲁门曾经声称:“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 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延续和扩大 B . 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 C . 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D . 都是美国遏制战略的组成部分
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这些状况(   )
A . 源于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B . 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C . 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力量的失衡 D . 有利于西欧各国的繁荣稳定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力提倡“和平共处”战略,积极授助包括印度、缅甸和埃及等国家,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这表明(    )
A . 苏联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 . 苏联放弃了与美国的冷战 C . 和平共处原则成为国际共识 D . 与美国积极争夺中间地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阵营和西方阵营在冷战中相互对峙,但是从没有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在意识形态上,冷战的历史是自由派和民主政体抵制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或者说是自封为“必然进步”的代表抵制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在国际上,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或者说,至少是为了争夺全球影响力。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1961年9月1日至6日,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出席会议的有25个国家,通过了《会议宣言》和《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等文件。《宣言》宣布:不结盟国家鼓励和支持为自己的独立和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各国人民;主张立即无条件地、彻底地和最后废除殖民主义,并共同努力制止各种新殖民主义;强调“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宣言》提出非集团的原则,表示“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冷战期间在意识形态领域“自由派和民主政体抵制国际共产主义”的标志性事件,并简述苏联阵营和西方阵营相互对峙的国际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的外交政策及其兴起原因。
二战后,欧洲人认为政府不能仅仅充当私人经济的“守夜人”,而应当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调节者。当欧洲国家(西欧)重建家园的时候,美国国会批准了“马歇尔计划”,但要求以政府项目的形式签约和履行。导致西方国家这样做的主要因素是 (   )
A . 美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已居世界首位 B . 西方国家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改变 C . 经济危机的教训和“二战”的后果 D .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65年,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华盛顿召开“第一届国际海水淡化研讨会”,提出了利用核能使海水淡化的“淡水和平”计划,试图解决中东地区的水资源危机。包括苏联在内的65个国家和6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淡水和平”计划(   )
A . 加剧了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 . 促进了冷战时期的国际合作 C . 扩大了美国核能利用上的优势 D . 缓解了中东地区的淡水危机
有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 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因此,“各国共.产.党如果反对这项计划,就无异站到赞同贫困、饥饿、自暴自弃和混乱的地位上去了”。该学者旨在说明马歇尔计划(   )
A . 是一种更为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B . 对西欧国家经济复苏起到很大作用 C . 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路 D . 是专注改善民生并稳定社会的良方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一体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天赐良机,欧洲人紧紧抓住这一意想不到的历史机遇,促使欧洲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材料中“天赐良机”是指(   )
A . “冷战”结束 B . “北约”轰炸南联盟            C . “北约”解体 D . 不结盟运动兴起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
A . 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 . 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C . 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 . 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没有对外扩张的迫切需求与主观愿望。中国自古重视人与土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顺天应人、天人合一;在对外关系上,强调“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战争问题上,强调“兵者,凶器也,非不得已而用之”“国家虽大,好战必亡”“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反对轻启战端,仗势欺人。中国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利用手中率领当时世界无与伦比的巨大舰队,去开拓海外殖民地,而是展开睦邻友好之旅。汤因比的结论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征服野心的民族”。

材料二:资本的逐利性以及由此对海外市场、海外资源、海外廉价劳动力的无限渴求,孕育了美国人的冒险精神与对外扩张传统。资本的竞争性,使美国奉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圭臬。他们一方面宣传所谓天赋人权,另一方面却把自然界里“大鱼吃小鱼”、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生物链法则搬到人类社会领域,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美国以每年占全世界一半的军费开支,建立了一部超级战争机器和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的核武库,仍无停步的迹象。像这样一个国家,很难理解中国“国强不霸”的文化传统,很难让他们对别的国家实力增长和自己力量衰退不格外敏感。

——以上材料均摘自彭光谦《新炮舰政策难阻美国衰落》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征服野心的民族”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的根本目的有何不同?
  2. (2) 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美国对外扩张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对外扩张的表现。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美苏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1975年两国最终达成《美苏粮食贸易协议》。协议规定苏联每天向美国出口20万桶石油,同时苏联每年至少进口600万吨美国粮食,否则协议作废。由此可见,当时(   )
A . 苏联在两极对抗中处于劣势 B . 美国对苏联经济依赖程度加深 C . 冷战局势的缓和存在可能性 D . 苏联被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权”。在联合国成立的前十年中,苏联曾因频繁动用否决权而被西方国家谑称为“Mr.No”。截至2019年底,美国、苏联及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在公开会议中分别动用过81、133 (其中苏联110 次)、34、20、14次否决权。据此可知(    )
A . 苏联频繁使用否决权带有“冷战”思维 B . 否决权的使用次数与国家实力相背离 C . “一票否决权”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原则 D . “一票否决权”主导联合国的决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欧洲是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从全球战略角度来看,以欧洲为中心,亚非就是其两翼,口果控制了欧洲,就进而可以控制亚非称霸世界。二战后美国开始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它的“救世主”精神或曰使命感更加强烈,奉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苏联历史上的侵略危险几乎全部来自西部,惨痛的历史教训使苏联不得不首先考虑安全问题,而最现实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战线尽可能向西部推移,从而把东欧这个昔日进攻苏联的跳板变成保护自身安全的缓冲地带和安全屏障。故而,美苏在欧洲保持强大军事力量的同时,既进行着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又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对抗和争夺。在亚洲,由于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发展,使建立在美苏实力均等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出现了向社会主义阵营倾斜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又是在武装战争的形势下进行的,美国以为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表现,严重威胁到了自由世界,因此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使用战争手段来维护雅尔塔体系在亚洲规定的格局,故而在亚洲爆发了冷战期间具有世界意义的局部战争。

——摘编自李接德《冷战在欧亚两洲表现不同原因之探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在欧亚两洲的不同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在欧亚两洲表现不同的原因。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各国观众购买门票时使用得最多的货币是(   )
A . B . C . D .
【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形成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基地,威胁中东产油区,控制中亚枢纽地区,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其世界称霸的目的。阿富汗新上台的阿明政权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认识到,阿明政权不能实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决定实施南下战略。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苏军采取武装直升机掩护空降突击部队参战,使用装有化学武器的火箭,同时改变以往集中使用炮兵的习惯,采用单炮作战。阿富汗游击队在兵力兵器方面处于劣势,但在国际社会支持下顽强地同苏军进行周旋。苏联入侵阿富汗,削弱了国力,旷日持久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上承受巨大压力,受到世界的谴责,处境孤立。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改变全球战略,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1989年,苏军最终撤出阿富汗。

——摘编自《凤凰书刊·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盛极而衰的年代》

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与战略意图。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优势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归纳总结苏联最终从阿富汗撤军的原因。
某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下列模式对应的组织,正确的是(    )

模式1: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2: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模式3: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4: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 . 模式1-亚太经合组织 B . 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 C . 模式3-欧洲联盟 D . 模式4-北美自由贸易区
1945年1月,美国确定对苏贷款方针:借款要确保美国代表在盟国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的管理机构中的适当地位;在解决波兰、匈牙利问题时确保美国的适当作用,以及改善美苏在伊朗的相互关系。该方针旨在(    )
A .   巩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 . 实现战后美苏共同主宰世界 C . 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D . 将对苏冷战扩展到经济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