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世界格局 知识点题库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1962年,美国拥有200~250枚洲际弹导弹,苏联只有50~70枚。美国的北极星潜艇中还有约14枝导弹。美国有600架以上洲斥麦炸机,苏联只有的200因此,在1961年6月与美国新任总筑肯尼迪进行的维也纳会谈中,尽管赫鲁晓夫大该特谈“苏美之间的平等地位一一相互毁天的平等地位”,却始终未获得美国的认可

——摘自《古巴导弹危机新论》

材料二  鲁晓夫认为苏联“有义务尽一切可能来保护古巴,务使其能作为一个壮会主义国家而存在并成为其他拉美国家的一个现实样”,因此在古巴政府向苏联擬出希望得到军事帮助和支特时,苏联政府快地接受了古巴的要求……1962年春,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进行了几次具威胁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使苏联“确信美国人决不会容忍古巴卡斯特罗政叔的存在”……赫鲁晓夫相信“猪湾入侵仅仅是个开头,美国人是不会放过古巴的”因此苏联政府甚至劝说原本没有打算要求导弹支持的古巴政府,接受了其在古巴境内设立导弹基地的建议。

——摘自《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与苏联对中印边界问题立场的转变》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决定在古巴境内设立导弹基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巴导弹危机对冷战的影响。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 .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 .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 .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斯大林在参加雅尔塔会议时就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摘编自武原、陈伟德《抗日战争·远东审判》

材料二:超级大国的表现常常像两个全副武装的盲人在一间屋子里摸着找路。每一个人都认为对方使自己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因为他认为对方能够看得很清楚。事实上,变化不定、妥协、前后不一,才是决策的本质。但屋里的每一方都倾向于把对方看成是始终如一的、有远见的和一贯的。于是,时间长了,就是两个盲人也能造成巨大的伤害,更不用说给屋子带来的损失了。

——摘编自基辛格《白宫岁月》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盟国分裂”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个盲人”是如何互相伤害的。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盲人”带来的影响。
1954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英、法、澳、菲等国建立了东南亚公约组织。公约规定:经济合作、技术协助和以集体行动对抗侵略或颠覆。美国建立该组织的主要图谋是(   )
A . 遏制社会主义发展 B . 稳定东南亚国际局势 C . 转嫁国内社会矛盾 D . 适应对越南战争需求
21世纪初,在伊拉克问题从危机向战争的演变过程中,欧盟国家法国和德国都是反对美国单方面解决伊拉克问题的主要力量。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法国和德国都强调要加强联合国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   )
A . 欧盟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B . 多极化政治格局已形成 C . 欧盟对美政策相对独立 D . 法德仍未摆脱冷战思维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苏两国都建立了足够毁灭对方的核武器库。一些欧洲人认为谈论“大规模报复”已经失去意义,既然美国也无法逃脱核武器的毁灭,可能就不会再愿意保护他们。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主张要更多地承认国家利益,呼吁西欧在军事和防务上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戴高乐试图改组北约,为此建议在北约内部成立美英法组成的理事会,三国对北约事务拥有同等的决策权,但没有成功。法国先后收回对地中海舰队和空军的指挥权,退出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体系。法国又着手建立独立的核打击力量,拒不参加限制核武器谈判的国际会议,将原子弹的研制置于国家“绝对优先地位”,先后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等

  1. (1) 概括20世纪50年代未至60年代法国对北约的诉求,并分析其原因。
  2. (2) 分析法国上述举措对冷战格局的影响。
“独立自主”是“戴高乐主义”的内涵之一,旨在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对抗美国的控制。下列活动中能体现这一内涵的是(   )

①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  

②积极促进欧洲共同体成立

③法国成为“北约”的创始国之一  

④1964年中法建交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未能有效地调节国际冲突,且该秩序本身也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得支离破碎,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鉴于旧的国际秩序的种种弊端,盟国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过程中进行了种种改进——二战彻底打破了主要依靠欧洲列强之间力量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国际秩序,待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秩序。这个秩序尽管仍然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是这一国际秩序也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材料二:有学生将部分战后大事件整理成时间轴

图片_x0020_4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盟国为建立新秩序采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变动角度对时间轴上事件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要说明依据。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杜鲁门主义”  ②柏林危机 ③马歇尔计划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①④③ C . ①③②④ D . ②①③④
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政治军事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反映了当今世界(   )
A . 国家之间经济差距加大 B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 . 市场经济制度普遍建立 D . 贫困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图1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图 2是尼克松(左)与勃列日涅夫在1972年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协议上签字;图3是1991年独联体各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会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图1所示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B . 图2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过程中,美苏推行“缓和”外交,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C . 图2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是使美苏关系从缓和走向对峙 D . 图3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影响是两极格局、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崩溃
上世纪90年代新纳粹分子将“1993欧洲无国界”的广告改成“1993欧洲无外来移民”(如下图),后面破墙上写着“不要犹太人”、“不要穆斯林”、“不要北非人”、“不要土耳其人”。该现象反映了(   )

A . 主权国家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 B . 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的分歧加大 C . 极端民族主义阻碍一体化发展 D . 经济区域集团化违背历史潮流
“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这种分裂与此前发生的纵向分裂不同,它不是人类文明进化中因现代化进程的时序差异而自然形成的梯次结构,而是人类社会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横向的结构性分裂”是指(   )
A .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并存 B . 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集团的对峙 C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存 D . 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表1   二战后亚洲“四小虎”经济增长率

国家或地区

1951—1959年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9年

1990—1999年

泰国

5.5%

8.3%

6.9%

7.2%

5.4%

马来西亚

2.0%

5.9%

7.4%

5.8%

6.7%

印度尼西亚

3.8%

3.0%

7.3%

5.0%

4.3%

菲律宾

7.0%

4.7%

5.8%

1.9%

2.7%

表1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探究(    )

A . 社会主义在东南亚成长 B . 新兴国家的崛起与衰落 C . 世界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D .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动
【现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

材料一:1871年4月16日,俾斯麦亲自领导制定的帝国宪法,在德意志帝国议会上原样通过。新帝国形式上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和银行立法、间接税、货币、民法刑法、邮电都掌握在帝国政府手中,尽管帝国并没有自己的行政机构。保留在各邦手中的则是包括警察、部分司法、直接税、宗教和教育在内的邦内行政事务。

材料二:联邦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内容是《基本法》的制定,其政治体制的原则之一是联邦制。联邦制原则是指发挥地方的主动性,防止中央机构可能出现的滥用权力。市、县、乡的基层管理基本上实行自治。直接由联邦管理的有外交、国防、海关等。各州不仅是国家的行政区划,而且享有部分国家权力。各州均有自己的议会和宪法,有教育、部分环保和大部分警察事务的立法权。

—均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联邦制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较于1871年的联邦制,二战后的西德联邦制有何新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新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末期到战争结束,世界政治孕育着新的格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先后沦为战败国,被彻底排除出国际政治大国之列;英、法虽属战胜国,但力量大大削弱。唯有美国作为"民主国家兵工厂",到战争结束时,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经济、军事实力均居世界第一。而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大国的苏联,在大战中形成了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军事政治力量,成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另外,在1945—1947年间,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国家,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体系,因而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惊恐和不安。于是美国制定了遏制苏联为目标的全球战略,开始了对苏冷战。

——立如《国际格局演变与多极时代的秩序建构》

材料二:冷战的一些结果必定是投机的。没有这些结果,美国致力于重建德国和日本经济是极不可能的……美国和苏联也很可能不会如此积极地进行太空研究,如果没有强调对太空的研究,科学的衍生物如微型化能够如此快的实现是不可思议的。……冷战还使西欧人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没有美国的影响他们可能不会感觉到这种紧迫感……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和美国斗争的结束留下了一个比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还更为分裂、复杂的世界。

——佛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冷战”的影响。
历史教授章百家认为:在新中国第一阶段的外交中,关于如何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既可以看到主张和平共处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的观点,其结果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直到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变化(   )
A . 表明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得以改变 B . 反映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 C . 推动了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D . 受到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以下是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演变示意图。导致世界格局出现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 B . 国家利益的冲突 C . 美国、苏联实力大增 D . 西欧、日本的崛起
多极化趋势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关系;有利于国际事务中听取不同的声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实现世界和平稳定的发展。据此可知,世界多极化发展(   )
A .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 . 推动了世界贸易规范化的实现 C . 使发展中国家抓住发展机遇 D . 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战后,美国在伊朗推广良种而获得了丰收,帮助埃及把300万英亩的沙漠变成可耕地,帮助印度推行旨在提高粮食生产的50项农村发展计划。1951年后,美国的各种对外援助都统一在“共同安全计划”之内。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此类项目已转由外交部门主导,而且对韩国、柬埔寨等国的援助总额大幅度提高。这些变化表明美国(   )
A . 经济援助的政治色彩增强 B . 农产品过剩问题有所加剧 C . 冷战重心逐渐转向了亚洲 D . 力图缓解全球化失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