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调控经济的措施 知识点题库

“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这是美国总统里根在1981年就职典礼说的一句话。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 体现小政府大市场施政理念 B . 源于政府缺位引发经济危机 C . 基于对政府和公权力的信任 D . 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
二战后英国工党以“要让民众幸福,建立从生到死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为竞选口号,联邦德国政府采取“社会市场经济”政策,法国戴高乐政府实施国有化和经济计划。这表明当时(    )
A .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完善 B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C . 西方推行人民资本主义 D . 西欧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  )
A .   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 . 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 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 . 国家政策受到国际形势影响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①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②改革社会制度

③实行计划经济                 ④政府对经济加强宏观调控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初期,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实行“包下来”政策。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大跃进”后,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带来沉重压力。于是1961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支农”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谢秀军、陈跃《新中国70年就业政策的变迁》等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1933年,罗斯福签署《联邦紧急救助法》,并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直接供应救济物品和以工代赈。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对受保人及其家属提供适当的保健和医疗服务等内容,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颁布《经济机会法》,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实施大幅度的减税,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同时,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克林顿时代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大幅度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的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摘编自冯英、聂文倩《外国的社会救助》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的市场万能而妖魔化政府干预角色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席卷全球,此次变革不但将寻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美式资本主义推广到所有西方国家,也扫除了所有妨碍资本在全球追求最大投资回报的人为障碍,该浪潮(    )
A .   加剧了世界经济混乱 B . 推动了美国通货膨胀 C . 放弃了政府干预经济 D . 有助于跨国公司扩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英国完成统一,形成民族国家,为以后的富强打下了基础。1688年,英国以和平手段进行了光荣革命,此后几百年国内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政治局面。18世纪70年代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开始了以蒸汽机发明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人类从此进入工业时代。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国家,这是它在19世纪称霸世界的经济基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因未进行产业革新而失去科技创新优势,从19世纪末期开始走下坡路。随后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英国的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世界上全面收缩,大英帝国瓦解,英国不得不回归欧洲。

——摘编自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程》

英国的发展历程蕴含了国家兴衰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上其他国家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 . 联邦德国政府反对凯恩斯主义 B . 国家干预经济不适合德国国情 C . “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 D . 联邦德国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1948年6月,艾哈德领导双占区经济管理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及指令,实施终结商品配给制、取消工资与价格冻结、废除各项经营管制、反垄、减税退税、紧缩财政、私有化、推行外贸自由化和稳定汇率等措施……促进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自由竞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减少行政命令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B .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C .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D . 联邦德国经济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干预经济或减少干预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是(   )
A . 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B . 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C . 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 D . 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1979年到1988年底,英国共有27家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实行私有化,政府由此取得近200亿英镑的股票变卖收入;私有化并未消除垄断,反而推动国家垄断向私人垄断的转换。这表明英国政府(   )
A . 彻底抛弃凯恩斯主义 B . 力求充分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C . 信奉平等的价值理念 D . 加强对劳资冲突风险的管控
【近代西方国家的扶贫政策】

材料一: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編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材料二: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
经过二三十年代剧烈的国际货币动荡,全球精英们就避免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确保货币汇率与资本流动的稳定有序达成了共识。这一诉求的直接结果是(    )
A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建 B . 马歇尔计划的设计实施 C .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D . 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
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从1983年起英国经济情况好转,到1988年达到正常水平。对以上改革措施解释不准确的是(   )
A . 减少货币供应以降低通胀率 B . 恢复市场主体地位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 C . 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D . 通过私有化政策剌激资本家进行大规模投资
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   )
A . 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 . 种族差异导致了社会关系混乱 C . 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 . 跨种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07年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和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过去认为有效的监管就是保证单个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然而这种理念缺乏对宏观系统性风险的关注和检测,已远不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金额风险。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分业管理框架并没有改变,不同监管机构的职能交错与重叠,因此奥巴马政府为应对危机开启了金融监管改革序幕。新法案规定: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场外交易必须受到美国证监会的监管,把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各业界的大型金融机构均纳入美联储监管范围之下,限制银行拥有或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财政部将设立联邦保险监管办公室加强对保险公司在联邦层级的监管力度,还要创设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此次改革被其他国家效仿······出于对金融业被严格监管后盈利前景的担忧,投资人可能会抛售金融业股票。

——摘编自刘士余主编《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概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1世纪初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初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作用。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联合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 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艾森豪 威尔认为交通运输体系(   )
A . 有利于各地的经济往来 B . 促进了各地的联系 C . 是美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D .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获得广泛深入的发展,就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导致的大萧条,掀起了广泛持续的国有化浪潮,建构起国家垄断资本这一资本主义稳固的经济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私有化浪潮,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以美、英为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尊崇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监管。2008年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终结,发达国家的政治重新迈入另一个大的循环周期:凯恩斯主义和大政府时代,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干预和监管的恢复和加强,直接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深化。

——摘編自刘儒《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材料二:正如一些苏联学者指出的:“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革的结果使企业下放过了头,权力分散过了头,从而削弱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计划管理,致使地区的“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改革方法来看,赫鲁晓夫往往竞个人的主观愿望,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行改革。对此苏联学者布拉尔茨基发表的文章分析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和低效益的。其原因是他用传统的行政方法、官僚主义方法搞改革,不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没有发动劳动人民为改革而斗争。

——摘编自陆南泉《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 (2) 根据材料二,简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二战后西方国家与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
艾德礼工党政府在1945-1950年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立法,主要是: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工业伤害法、国民补助法、国民救济法、住房法等六项立法,加上其他有关政策法令,使英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拥有最完备社会保障法典的国家。这反映出英国( )
A .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 民主共和政体进一步完善 C . 立法程序更加公开公正 D . 贸易规则走上法制化轨道
据统计,美国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037亿美元,人均收入为1883美元;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741亿美元,人均收入为2579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其繁荣的原因有(    )

①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②“战略防御计划”的实施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