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的变化 知识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农业、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另一个变化就是“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

社会结构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从1970年到1990年,美国东北部与中西部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25%,共丧失270万个就业机会。据此可以推知,美国这些地区(   )
A . 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B . 工人失业情况严重 C . 农业就业人数增加 D .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理念是(   )
A . 计划经济 B . 自由放任 C . 重商主义 D . 国家干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西方国家的福利体系:

养老金:65岁以上的公民享受养老金,金额以其一生收入的多少和纳税情况评算。养老金的来源则由雇主和雇员各支付一半

父母保险及儿童护理:产妇休产假可领取产假补贴,孩子入托费90%由国家负担,16周岁前可领取儿童补贴

医疗保险:公民都享受公费医疗,超出规定金额部分可享受50%~90%补贴

失业补贴:失业者都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额为原工资的75%

材料二   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1. (1)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有何特点。
  2. (2) “福利国家”出现后,有人宣称:“为每日的面包而斗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国家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评价。
一向标榜自由主义的美国,一贯利用1988年制定的《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中的“特别301 条款”迫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美国知识产权的保护,稍有不从,就挥舞经济制裁大棒。这说明美国(   )
A . 放弃了自由主义政策 B . 促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 . 致力于维护经济霸权 D . 维护国际贸易的公平公正
下表为美英两国关于二战后重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方案的比较表,据此可知(    )

美国怀特计划和英国凯恩斯计划的比较

(美)怀特计划

(英)凯恩斯计划

组织方式

基金制

银行制

储备货币

美元

发行新Bancor币

发行机构

美联储

国际清如问盟

分配机制

按与美国的双边国际收支状况分配

按占全球贸易的相对规模分配

货币错

黄金

全球贸易总量

争论结果

基本采用

未采用

A . 美国和美元的国际地位更为稳固 B . 英国开始丧失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C . “怀特计划”更符合战争的需要 D . 凯恩斯主义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
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以下不属于该经济发展模式内容的是(   )
A . 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B . 对国民经济进行高度统制 C . 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D . 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1960—1978年,美国社会从事脑力劳动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百分比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西德由30.1:65.7(1961年)变为45:53(1975年)。这直接反映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
A .   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 . 推动工厂制度的建立 C . 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D . 加速了城市化的到来
图1为1950年与1990年美国就业人口分布所占比例比较示意图。

图1

它反映出美国(   )

A . 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B . 社会分工日趋合理化 C . 知识经济成发展主流 D . 农业发展呈衰退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始于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麦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 1881 年 11 月发布诏书,要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帮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在俾斯麦的推动下,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这既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李愚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简述》

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因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实施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扶贫政策的独特性及意义。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和工人结构出现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后,杜鲁门总统敦促国会通过就业法,明确规定政府要“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扩大社会福利保险,制止通货膨胀,实行价格控制。艾森豪威尔总统宣称:政府主要承担风险大、利润低、规模大,私人或地方无力承包的事业,而地方能承担的“尽可能由地方承担”,“凡是能由私人完成的事情就应该由私人去完成”。推行有条件的社会福利政策,通过有关黑人选举的立法,在司法部内成立公民权利司。 

材料二:在采掘、冶炼、纺织、建筑、运输、电气、煤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劳作的产业工人,被称为“蓝领”阶层。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几乎増加了40%,而同期“蓝领”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500万。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催生了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操纵按钮的“灰领”工以及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1980年,美国“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的比列是50:32。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的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员的人数也在不断増加,他们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在美国,1950年已经达到53.2%,1976年为65.7%。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政策的主要异同点。 
  2. (2) 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工人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据统计,1970~1991年美国工厂的蓝领体力工人减少了32.3%,1961~1981年英国减少了35.3%,1976~1989年德国减少了12.3%。与此同时,以专业化和职业为特征的中产阶层的比重迅速上升,并相继在20世纪70到80年代末超过体力工人的数量,成为西方社会的主体。这反映了(    )
A . 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B . 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 C . 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D . 新经济模式影响较大
自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均出现了农业就业人口大幅度下降,服务业就业人口大幅度上升的现象,拥有较高收入的所谓“中间阶层”人数也不断增加。促使三国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B . 冷战刺激军备竞赛 C .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如图所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日本不同所有者股票分布状况(   )

①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转变 

②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③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④企业所有权集中化趋势明显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是在法律规定的知识、专业、道德和才能的统一标准下,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据此可推知,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确立(   )
A . 体现了机会均等和政治中立的原则 B . 保障了政府的廉洁高效 C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 D . 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崛起、“新经济”的出现,其共同而根本的原因是(   )
A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断出现困难 B . 工人阶级不断斗争迫使国家改革 C . 经济方面的学术思想成果不断更新 D . 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37.6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器公司,美国几乎每一个公民都是资本家。”这是美国的典型现象,也代表了二战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 企业的决定权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 B . 企业的经营权由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享有 C . 企业的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D . 资本家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
西方学者称“二战后的西方社会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新工业社会’,把第三次科技革命称为‘第三次浪潮’……西方文明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特征包括(    )

①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主导与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

②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和协商

③“福利国家”普遍建立并在效率与公平间寻求平衡

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智能化,社会“中间阶层”趋于稳定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有学者认为:“在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多数人手中握有股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产者;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随着第三产业的急剧发展,无产者的人数并没有像《共.产.党宣言》所说迅速增加,而是在不断菱缩。”这表明( )
A . 马克恩主义具有时代局限性 B . 科技发展缩减了贫富差距 C . “新经济”带来深刻变化 D . 新中间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习.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

材料一:1949年,我国女职工人数约60万,占职工总数的7.5%。1990年,妇女劳动参与率达88%,占比提升至37.4%。这几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1949年9月,《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出处。在50年代的三次扫盲高潮中,成千上万名妇女上识字班、夜校、职工业余学校。至1995年,我国累计扫盲的1.85亿人中,65%是妇女。

在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中,这些逐渐解放思想的妇女成了纺织工、拖拉机手、飞行员,甚至参加地质勘探、修筑大坝、开采石油....不仅如此,她们的参政权也落到了实处。1953年,24岁的申纪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她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了新中国宪法。

----摘编自北辰《新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为何大幅提升?》

材料二:二战爆发后,美国大批男性投入战争,造成生产一线劳力短缺。为了补给战争物资,政府和媒体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鼓励妇女投身工作岗位。开始她们大多从事文秘等下属性工作,但到战争后期,已经涉足到男性为主导的工作领域,如军工生产等。还有大量妇女投入医治和照顾伤员,甚至运送军用物资等。

战后,由于大量复员军人重返工作岗位,很多行业被迫裁员。美国妇女不愿放弃岗位重返家庭,她们自发组织工会,甚至举行大规模罢工。但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她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捍卫自己的价值,女权主义者出现。1966年。“全国妇女组织”成立,呼吁妇女在就业、法律、教育方面的平等。以激进女权主义者为代表的“妇女解放运动”通过游行示威等活动,反抗传统的男权统治制度,力图改变女性受压迫的现状。

----摘编自凌丽《二战后美国妇女地位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提升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爆发以来美国妇女地位的演变特点及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妇女地位提高的意义。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移民法,规定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 .  有利于二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 . 消除了移民政策中的种族歧视观念 C . 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 . 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