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新高潮 知识点

二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独立,在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亚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新高潮 知识点题库

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
A . 殖民地半殖民地同帝国主义存在矛盾 B . 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 苏俄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 D . 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
某历史人物在其《独立誓词》中明确表示:“我们认为,争取独立自由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暴力。我们准备采取文明的抵抗,包括不纳税在内。”该历史人物是(   )
A . 甘地 B . 孙中山 C . 华盛顿 D . 凯末尔
1947年,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所说的“厄运时代”是指(   )
A . 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B . 地震给印度人民带来灾难 C . 持续的国内战争 D . 东南亚金融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 . 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B . 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 . 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D . 亚洲独立同时埋下了隐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未得到解决。

材料二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方案规定,各土邦可以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使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悬案,造成印巴两国独立后立即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兵戎相见。

材料三   按照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千米。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讲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仅仅是伊斯兰教。这种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极易为内部分裂和外来干涉势力所利用。

  1. (1) 从材料看,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的目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西巴基斯坦为何最终分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请回答:

  1. (1) 为什么材料一中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2. (2) 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 (3) 概括材料三所示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针对土耳其人学习和使用阿拉伯字母上存在的困难,1928年凯末尔政府颁布法令规定,一切出版物不再用阿拉伯字母,一律改为拉丁化。这一举措,使土耳其(    )
A . 实现了教育完全世俗化 B . 摆脱了阿拉伯宗教对国民的影响 C . 加快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D . 在近代化过程中泯灭了民族特色
“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教会世人如 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卡德纳斯改革 B . 印尼民族大起义 C . 华夫脱运动 D .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因自己不同的民族特点表现了各自独特的类型。其中印度的独特类型是(   )
A . 进行资产阶级武装革命 B . 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 颁布宪法建立君主立宪 D . 通过改革走向现代化之路
“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如果爱回到敌人的心灵,哪怕仅存有一丝,敌人顷刻软化、变敌为友,暴力就会这样被战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发起的运动是(    )
A . 华夫脱运动 B . 阿根廷工人罢工 C .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   )
A . 都是由各国无产阶级领导 B . 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 C . 以和平谈判的形式进行 D . 斗争都取得了伟大胜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5一1999世界大事记(部分)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成立。

1947年,英国结束其在南亚的帝国统治,印巴分治;美国等23个国家签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

1956年,埃及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59年,古巴革命。

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1991年,欧共体的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澳门回归中国。

根据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论题明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其主观动机是(   )
A . 力求最大限度保持在印度地区的影响力 B . 缓和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情绪 C . 顺应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的历史潮流 D . 调整战略以加强同苏联的对抗
尼赫鲁称提拉克为“印度革命之父”,这是因为提拉克(   )
A . 反对暴力革命 B . 是印度国大党“温和派” C . 主张民族独立 D . 领导了孟买工人总罢工
下图是1947年正式使用的印度国旗。橙色象征印度教,绿色象征伊斯兰教,白色象征其他宗教。同时,橙色象征了勇气、献身与无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颜色,白色代表了真理与和平,绿色则代表繁荣、信心与人类的生产力。中央的法轮象征着真理与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这说明(   )

A . 种姓制度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 B . 印度采取宗教和政治合一政策 C . 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D . 印度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一战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材料二:1940―1941年,印度发起“个人公民不服从运动”;1942-1944年,印度发起“退出印度”全印反英运动;1945年,印度爆发848次工人罢工;1946年增至1600次;1946年初,农民运动掀起高潮。

(印度各地爆发反英起义时)英驻印总督和皇家印度军队总司令致函英国内阁请求军事力量援助。新任首相艾德礼直截了当地拒绝说:“以现行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无力实现。”

——整理自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

材料三:(针对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的政变)维克多·雨果只是对政变的负责发动人作了一些尖刻的和机智的痛骂。事变本身在他笔下被描绘成了晴天的霹雳。他认为这个事变只是一个人的暴力行为……蒲鲁东呢,他想把政变描述成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是,在他那里关于政变的历史构想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对政变主人公所作的历史的辩护。

——[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美的主张,并分析英、美发表此种主张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3. (3) 材料三中,马克思认为雨果和蒲鲁东在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分别犯了怎样的错误?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探究历史事件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甘地认为,发展手工纺织运动可以使人远离大城市而生活,是对每个人都应从体力劳动中获得生活必需品原则的践行,是印度人民摆脱英国人剥削取得自治的必由路径。这一主张意在(    )
A . 抵制西方工业文明成果 B . 推动印度自治和独立 C . 恢复小农经济发展模式 D . 促进民族纺织业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殖民当局减少了对印度的商品倾销,客观上有利于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20年代,国大党改变以往同英国合作实行宪制改革的立场,主张用和平和合法手段,实现民族自治目标。1920年印度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拟订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与哈里发委员会结成联盟,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共同的反英斗争中团结起来,并肩战斗。1921年不合作运动同印度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民族斗争的高潮。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1922年到1924年,孙中山在数次讲演中一再谈到甘地领导的印度反英斗争。他充分肯定并赞赏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是,在民族斗争的具体策略问题上,孙中山与甘地存在分歧。例如,在抵制帝国主义"经济压迫,方面,孙中山把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作为经济问题解决的前提。孙中山对甘地及非暴力斗争的看法反映了东方民族主义和民族运动的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征。

—摘编自尚劝余《20世纪2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国的甘地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形成高潮的原因,并说明这场运动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和甘地在抵制"经济压迫"方面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他们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共同的历史意义。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1926年写道:“使欧洲浸入血泊中的那场战争已经……在这片远离我们的土地上唤醒了独立的感情,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人还是思想、还是亚洲本身都在变化。下列反映这种“变化”的史实是(    )
A . 孙中山领导发动的辛亥革命 B . 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 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 D .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能源外交,一个普遍使用的定义是“使用外交政策去确保国际能源供给的安全和提升能源部门的合作(大多是双边政府合作)”。

1949~2012年的能源外交概况简表

阶段

概况

1949~20世纪

70年代初

   1949~1963年,中国石油总进口量达3123万吨,超过了同期自身产量,其中进口苏联的石油占到总进口量的74%,其他进口渠道包括罗马尼亚等国。1964~1973年,中国石油总进口量仅为680万吨,同期国内原油产量累计达2.39亿吨,进口来源主要是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

20世纪70年

代初至1993年

   1973~1993年,中国共向国际市场出口石油3.77亿吨,出口对象主要为东北亚、东南亚邻国,日本吸收了一半以上的出口量。

1979年中美签署《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美在该协定的框架内迅速开启水电、化石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从1986年起与法国合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

1993~2002年

   1995~2002年,中国石油总进口量从1710万吨增至7026万吨,来自沙特的原油进口量在中国石油总进口量中的占比从2%上升到16.4%,来自伊朗的原油进口量的占比从5.4%上升到15.3%,来自非洲地区的原油进口量的占比从10.8%上升到27.16%。

2003~2012年

   2004年,中国与安哥拉、俄罗斯、巴西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刚果(布)等国采取了“贷款换石油”模式的合作。

多个陆上油气管道项目在2003年前后开始得到实质推进。到2012年前后,西北、东北、西南三大陆上战略通道的格局初步形成。

中国与美国于2009年建立“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配套建设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等工作平台。2010年中欧清洁能源中心成立。

——摘编自张锐《中国能源外交历史与新时代特征》

阅读材料,任选两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其能源外交概况作出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