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 知识点题库

下列推理属于哪种情况:大前提: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小前提:雅典民主制是希腊文明的典型代表。结论:雅典民主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民主(    )

A .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 .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 .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 . 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B . 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C . 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D . 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戒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
A . 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 . 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 C . 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 D . 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
孟子评述《春秋》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说明孔子著《春秋》旨在(  )
A . 匡正封建秩序 B . 有闻必录 C . 道德教化 D . 彰显儒学地位
元代修史,朱熹及其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明代理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B . 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 . 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 . 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人格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诚心正矣。

——《朱子文集》七十二

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书》卷二《答聂文蔚》

材料三: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二十四孝图之戏彩娱亲》

材料四: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

——陈独秀《警告青年》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关于修养成圣的主要途径。
  2. (2) 阅读材料二,指出王阳明所谓“良知”的实质是什么?该“良知”在形成上与朱熹有什么不同之处?
  3. (3) 阅读材料三,对于材料中所说的“孝”应当如何正确认识?
  4.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陈独秀认为青年应当怎样才能破除旧道德,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他为什么要大力抨击旧道德?
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对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
A . 讨论主题不同 B . 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 . 价值取向不同 D . 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史记·鲁世家》记载:鲁国从周公到顷公的三十四任君主中,第四任君主为第三任之弟,第六任为第五任之弟,其通过弑杀得以登上君位,第八任为第七任之弟,第十任为第九任之弟,第十八任为第十七任之弟。其余皆为父死子继。这表明当时鲁国(  )
A . 宗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B . 政治局势日趋动荡 C . 注重缓和贵族间矛盾 D . 出现违背宗法制的现象
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
A . 朴素辩证法思想 B . 小国寡民的理想 C . 唯物主义思想 D . 无为的政治主张
下表关于甲乙两人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

论点

论据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对人和人类社会进行研究,都提出了人的重要性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有相似的价值取向

他们同为教育家,都注重对公民的美德教育

A .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正确 B .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 C . 甲的论点错误 D . 乙的论点错误
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 .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 .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D .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南宋某思想家有诗曰:“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
A . 程颐 B . 朱熹 C . 陆九渊 D . 王守仁
考古发现两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
A . 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 . 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 . 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 . 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强大。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据典籍记我,周初的礼乐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

--摘编自付林鹏《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
某学者对《十二铜表法》评述道:“‘城邦宪制发生了变化’,国家权力由‘王政”转化为贵族与平民相结合的共同体,且通过罗马共和政府的制度结构受到了重要的约束。”这主要是因为《十二铜表法》(   )
A . 开启罗马统治者对法治的思考 B . 革除了罗马习惯法的立法基础 C . 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D . 使罗马法由习惯法走向定制法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
A .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B . 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 C . 封土是封君封臣的关系纽带 D . 封建庄园的大量存在
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     )
A .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B . 有利于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C . 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D . 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
A . 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万民法的基础 B . 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 . 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 . 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    )
A . 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B . 重视维护社会稳定 C . 已经形成完备体系 D .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有人说:“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此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厂。”这句话揭示了(   )
A . 爱琴海区域航海业发达 B . 爱琴海区域的地形地貌 C . 特殊的地理环境推动了文明的交往 D . 爱琴海文化源于古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