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知识点题库

2008年11月,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
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说  ③因信称义论 ④天赋人权说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主持制订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他主要想说明(      )

A . 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 . 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C . 两党制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力保证 D . 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B .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C .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D . “皇帝是国家元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7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坚持自己拥有本国境内的“神职授任权”,与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生争执,结果,格列高利七世开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亨利四世只得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据说,亨利四世身穿罪衣,站在城堡门口三天,才获得教皇的赦免。历史上称为“卡诺莎事件”或“卡诺莎之辱”。

材料二 下图是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庄园。贵族领主住在领地的城堡里,农奴在领地的庄园里劳作。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随意制定法律,铸造钱币,控制贸易,征收税款,而且彼此经常混战。

材料三 中世纪许多城市,经过斗争,在城市内部管理上不受国王或大封建领主的干预。城市居民组织了城市自治机关,选举市议会成员及其他公职人员,设立自己的法庭、税收财政系统,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对封建领主只缴纳定额货币。

  1. (1) 上述材料说明中世纪王权受到哪些制约?
  2. (2) 15世纪后,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积极意义?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曾指出:“权力是腐蚀人的,绝对的权力就会造成绝对的腐蚀。”为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   )

①制订《联邦宪法》,积极强化法治建设②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对宪法负责  

③将政府置于宪法制约之中   ④中央政府以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权力的分配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各邦保留了程度不等的司法权,如巴伐利亚规定若未经批准,则其居民与普鲁士、萨克森等外邦的婚生子女视为私生。1872年以后,帝国陆续颁布刑法典、民法典、法院组织法等,统一调整审判程序、诉讼程序,并成立拥有最高司法权的帝国法院。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德国的政治制度(    )

A . 由联邦制趋向于中央集权制 B . 包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 抑制了各联邦成员的司法权 D . 进一步适应了民主化的要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该事件对法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

A . 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 . 君主派顺应历史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C . 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 . 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1898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开足马力前进,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理应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上述计划(    )

A . 说明德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是非洲 B . 反映出世界已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C . 必然导致英德矛盾的尖锐激化 D . 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议会发动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史称“光荣革命”。这里的“光荣”主要意味着(    )
A . 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 B .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 . 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 . 不经流血而革命成功
某次知识竞赛中,有一道题是“假如你是英国人,要想当选为首相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正确的选择应为(    )

①成为政党的领袖

②领导该政党在议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

③必须通过国王的任命

A . ①②③均正确 B . 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C . ①正确,②③不正确 D . ①不正确,②③正确
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享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该规定旨在(    )
A . 实现权力制衡 B . 维护国家统一 C . 扩大议会权力 D . 加强中央集权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
A .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 .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 市民的整体素质 D . 革命的彻底性
反映以下三项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

国家元首由世袭产生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代议制的确立体现了曲折性和不彻底性

A . 《权利法案》 B . 美国《1787年宪法》 C .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 法国《1875年宪法》
康熙和华盛顿是17,18世纪杰出的政治家,都对本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

——据《清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华盛顿为“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所做的努力。
  2. (2) 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的贡献。后人对康熙的认识有两种:①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②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历史机遇,因循误国。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予以阐述。侧重分析②,请结合18世纪中西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予以说明。
政治学者刘瑜说,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场革命的话,立宪会议本质是反革命。因为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自治的能量,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这说明(    )
A . 独立战争失去其政治成果 B . 制宪会议背离了独立精神 C . 三权分立消耗了地方能量 D . 联邦制抑制了可能的乱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客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客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摘编自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1. (1) 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御史为君主耳目之臣,职司风宪……明朝的监察御史只有七品,但可以弹劾宰相、六部,可以超摧(越级提升之意)为“按察使”(三品),故彼等多乐行其职权,不避权贵。虽常有被贬抑、下狱、赐死之事,而其地位仍然甚高,其清严威重为他官所不及……明代监察御史可以个别行使弹劾权与单独提出弹劾案,不以都察院的名义为之,也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弹劾案。

——郑钦仁《中国古代制度略论》

材料二  (古代雅典)政府官员上任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一般官员由公众法庭审查,执行官除由法庭审查外,还要接受议事会的审查。官员任职期满,由公民大会进行“政绩审查”,发现有危害国家、受贿和其他违法行为者,都要受到惩罚。卸任官员必须接受帐目审查,公众法庭查出有贪污者,即勒令其偿还10倍于所侵吞的金额。此外,凡议事会或公民大会决议与宪法抵触者,任何公民有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主席团若认为申诉合理,原法案动议者将负其咎。

——许良英王来棣《民主的历史》

材料三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 (1) 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监察御史的特点。并指出明代设立监察御史的根本目的。
  2. (2) 据材料二,概括古代雅典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设置这一制度的目的。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
  4. (4) 依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规定的意义在于(    )
A . 只有平民才能当选总统 B . 防止大家族仗势拉选票 C . 总统必须从皇族中选举 D . 阻断保皇派的复辟之路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四:1919年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市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5月5日,北京市各大专学校总罢课。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1919年6月3日,北京市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市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6月23日,徐世昌总统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6月28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大事记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 (2) 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4.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的理解。
  5.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与妥协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