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知识点题库

美国独立之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谈道:“现代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汉密尔顿所说的“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

A . 保留奴隶制,造成南北方日渐对立 B . 实行邦联制,缺乏统一的中央政府管理 C . 实行联邦制,确立了联邦至上的原则 D . 1787 年宪法有种族歧视的色彩
“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这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  )

A . 分权制衡原则 B . 民主原则 C . 联邦制原则 D . 中央集权原则

右图漫画《拿手好菜》形象地反映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竞争、对峙的格局。下列有关美国两党的正确表述是

①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②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

③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④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一条:“联邦对于各邦赋税之征收与征收之种类,如认为必要时,得以立法手续,以章则规定其性质及征收方法,使得保持重要之社会利益及免除下列弊病……”。由此可基本判断德意志帝国是

A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国家 B . 中央集权的国家 C . 地方分权的国家 D . 赋税制度统一的国家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部对美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宪法,下列关于这一宪法认识不正确的是

A . 宪法使中央对地方的专制集权加强了 B . 宪法成功地调和了三对矛盾,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C . 宪法有利于美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 . 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美国国会1791年12月15日批准了宪法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该修正案的主要意图是
①限制联邦政府权力   ②扩大地方和人民权力
③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④确认宪法至上原则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2010年3月1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向英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兼外交使团副典礼官马丁递交国书副本。刘大使应该将国书的正式文本递交给英国(     )

A .   国王 B . 首相 C . 财政大臣 D . 外交大臣
钱满素在《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中写道: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

A . 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B . 政府分权和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C . 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D . 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察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治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直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 (2) 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政治妥协既是各方势力发挥政治智慧的结果,更是时代潮流推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正因如此,美国宪法被人们调侃为“妥协篓子”,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

——程汉大《美国立宪成功之道》

材料二从短期来说,1832年选举权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的政治一体化,从而缓解了英国当时“刀尖上的生活”……从长期来说,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通过赋予选举权实现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的过程虽不乏政治斗争,但也充满了妥协,这种妥协意识为英国后来的历次和平改革提供了典范。

——王可园、齐卫平《政治赋权与政治一体化》

材料三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纵观历史,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但辛亥革命中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

——薛恒《辛玄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 (1) 材料一反映出制宪会议解决重大难题的策略是什么?这一策略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为什么会出现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3. (3) 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遗产?

  4. (4) 近代中外三次政治妥协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按照英国《权利法案》的设计: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 国王依然掌握实权 B . 下院成为权力中心 C . 资产阶级主导政权 D . 形成三权分立机制
杰弗逊曾说:“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它部门的行动”。对该材料的准确解读是(    )
A . 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B . 政府分权和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 C . 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 D . 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及合众国的一切文职官员,因为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或轻罪,被弹劾并被定罪的,应予免职。这规定主要体现了(    )
A . 分权制衡原则 B . 议会至上原则 C . 共和制原则 D . 联邦制原则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因其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对美国历史的进一步观察表明,也许美国的开国之父们在设计美国宪法时,主导思想本来就不是“民主最大化”,而仅仅是“制衡最大化”。1787年5月,当来自12个州的55个代表来到费城开始为新生的美国制宪时,他们有一个共识:美国不需要一个世袭君主制,因为不受约束的君权是暴政的源泉。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共识是“美国需要一个民主制”。这其中的区别在于,在其中很多人看来,纯粹的民主制也可能是暴政的一种。

——刘瑜《民主的细节》

材料三: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约瑟夫·亚宁: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比如说,国民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德国在统一前后,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

——《大国崛起》解说词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历程。
  2. (2) 结合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论证刘瑜对美国宪法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3. (3) 材料三中德国学生像“奴仆”,美国的学生是“太阳”,反映了各自政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从政治因素角度分析两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
“英国的‘虚君’之虚,虚而不虚:一方面,虚君也有自己的权力,他具有任命首相的权力,否决议会决议案的权力,首相解散议会也要得到国王的支持。当英国政治发展面临重大问题,比如大选没有产生多数党,或多数党没有明确的领袖的时候,国王的作用则较为显赫。1924年,乔治五世就任命了一个少数党的领袖斯坦利•鲍德温组成第一届工党政府。”材料表明英国国王(   )
A . 可以任命政党领袖 B . 是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组成部分 C . 政治权力得到加强 D . 具有任免首相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1832年,英国工业家佛莱尔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的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 英国尚未建立民主制 B . 工业资产阶级没有权力 C . 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 D . 工业革命推动议会改革
1877年和1879年法国共和派先后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中获胜,支持君主制的总统麦克马洪下台,共和派上台执政。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
A . 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权 B . 民主共和政体得以巩固 C . 成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D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689年《权利法案》第11条规定:“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 对君主司法权的限制 B . 对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 C . 《权利法案》的保守性 D . 维护司法公正的要求
威廉和玛丽的“双王时代”是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段特殊时期,当时“双王”受制约的权力包括 (   )

①废除议会通过的某一项法律  ②组织常备军  ③直辖内阁行使行政权   ④独立实施征税权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表:

邦国

普鲁士王国

巴伐利亚

萨克森

符腾堡

巴登

黑森

梅格棱堡—许威林

票权

17

6

4

4

3

3

2

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

A . 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 B . 普鲁士在帝围拥有特殊的地位 C . 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D . 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