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知识点题库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出现的经济形态有(  )
①自然经济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如要研究近代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可选用的竹枝词是

A . 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 B . “南北分开两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此方。” C . “菜圃瓜畦拓百弓,杭家村北夕阳红。楝花倒覆三间屋,酒幔低垂十里风。” D . “北口山头民力忙,耕牛无恙乐平康。一鞭残照吹横笛,蚕豆青青麦半黄。”
“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 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 . 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 C . 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 . 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自然经济起解体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

A . 外国工业品的倾销 B . 五处通商口岸的开放 C .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 . 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 . 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 . 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 . 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 .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中英《南京条约》第10 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应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

A . 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 .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 . 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D . 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    )

A .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 . 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C . 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D . 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材料三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18~19世纪,英国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期,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

——新浪网《圈地运动》

材料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在《荒村》中描述圈地运动前后一个村庄时写道:“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你的游乐消散,你的魅力褪光;在你的茅屋之间看见暴君的手,荒凉使你的翠绿罩上一片忧愁。”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3. (3) 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圈地运动的进程及其对英国农村农民的影响,并谈谈你对马克思和哥尔斯密评价圈地运动的理解。

  4. (4) 在农村农民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与英国的途径有何主要不同?你认为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晚清政府为筹措军费开设了厘金局。厘金就是过路费和交易税。“近来内地局、卡林立,往往数十里之遥,其间多至数卡……过一卡有一卡之厘。经一卡抽一卡之厘”。各省厘局,但有厘局之名,实则抽分抽钱,有加无己。凡水陆通衢以及乡村小径,皆设奉完抽厘旗号,所有行商坐贾,于发货之地抽之,卖货之地又抽之,以货易钱之时,以钱换银之时又抽之。资本微末之店铺,肩挑步担之生涯,或行人之携带盘缠,女眷之随身包裹,无不留难搜括。”官员在征收过程中,随意勒索,如山东高达20%,而其他省份也在5%甚至10%之上。

    诚如时人所云:“中货有厘金,而洋货全无之,于是洋货之价日贱,中货之价日昂,价贱则购用日多,价昂则销售日少”。广东三水、佛山等地本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工艺之目,成萃于此”,但“军兴以来,创设厘税,遇卡抽验,勒索万状。自三水设厘卡,而市面为墟矣。佛山一埠,而百行亏折矣”。

——摘编自张宏《关于近代中国厘金制度的思考》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厘金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厘金制度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

A .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 .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 .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 . 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19世纪50年代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 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 .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冲击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为业的乡村,也受到很大冲击,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中国(    )
A .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 商品经济渐趋衰落 C . 民族纺织工业兴起 D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茶叶

生丝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6年

7010

13220

1850年

8919

23040

1854年

14122

62896

A . 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 .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 . 中国茶叶和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D .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52年,英国驻广州商贸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数十年之久,并且已经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商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这一结局“奇怪”的根源是(    )
A . 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 B . 中国没能给予最惠国待遇 C . 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 D . 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
1884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日本、印度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致华商连年折阅(注:意思是商品减价销售)……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 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B .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 . 农业经济开始半殖民地化 D . 传统农业受到严重冲击
以下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统计表。下面表格反映的状况(    )

年份

指数

年份

指数

1821—1830

100

1871—1880

80

1831—1840

92

1881—1890

80

1841—1850

92

1891—1900

78

1851—1860

87

1901—1911

78

1861—1870

82

——摘自王建朗和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A . 缘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B . 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 C . 显示重农抑商合理性 D . 表明精耕细作的终结
近代史上有首《卖布谣》这样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反映了(    )
A . 外商企业发展艰难 B .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 . 官僚资本极度膨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类别

1843年

1860年

增长倍数

生丝

1400担

69000担

49倍

茶叶

13万担

153万担

11倍

材料二:1932年,……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笼罩着美国莽莽大平原。……农产品从来没像现在这么低过。一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售价不到二角,一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麦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糖每磅只值,猪、牛肉每磅半,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简述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的“饥荒”是由什么事件造成的?当时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过低问题的?
19世纪末期,苏州地区商店里经常能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玻璃等洋货,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但是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4%,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这反映了该地区(   )
A . 自然经济的固守与抵抗 B .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 . 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 D . 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