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知识点题库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 .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B .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 . 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D .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8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业企业。它们

A .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 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 . 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 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读下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 .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B . 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 .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D . 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
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 . “求富”“自强” B . “师夷长技” C . “中体西用” D . “民生主义”
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田赋

工商税(含盐税、厘金、关税等)

数额(单位:元)

百分比

数额(单位:元)

百分比

1842年

42,293,282

76

13,030,589

24

1885年

49,829,423

48

53,405,201

52

1890年

51,999,675

44

66,323,100

56

1903年

57,269,194

38

92,143,422

62

1911年

74,076,073

27

202,723,658

73

A . 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 B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 C .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 D . 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1874年中日因琉球问题发生冲突,但很快达成协议。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在奏疏中说:“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藉端发难,而沈葆桢及沿海疆臣等,佥以铁甲船尚未购妥,不便与之决裂。是此次之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 文祥的奏疏(  )

A . 促进了洋务运动兴起 B . 希望政府在海防方面有所作为 C . 增强了民众海防意识 D . 为涉事人员妥协迁就寻找借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材料三

洋务运动

实业救国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一五计划

大跃进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当年怎样“向资本家学习”,罗斯福又是如何“领会社会主义精神”的?

  3. (3) 从表格中任选一个历史事件,指出其与工业化的关系,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文字说明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20年马拉耘田机问世后,割草机、脱粒机、收割机、小麦播种机等各种机械相继出现。……到1855年,全国共有收割机1万台。由于存在大片可供开拓的自由土地,西部农业从一开始就走向以家庭农场为主导形式的大农业发展道路,并随着拓疆活动的西移,农场规模渐次扩大。19世纪中叶以后,家庭农场纷纷向资本主义大农场过渡。……曾经是“农业神话”中自豪的社会中坚力量,如今沦落为经济窘迫、受人轻视的边缘人群,农场主们决心行动起来改善自身境遇。他们……在州议会通过并颁布了一些关于制定铁路、农产品储存以及农用升降机最高限价的法律;此外,还在个别州成立了一些“委员会”对以上企业进行管制,这是美国政治中的新概念。

——欧阳惠《“农业神话”与美国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起》等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保障。但是由于较为封闭的传统观念及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和其它政策性鼓励和要求,从而导致了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

——据:李向东《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综合评析》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中两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对美、中两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 . 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 . 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 . 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 . 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材料二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半殖民地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端的,处处打上了侵略的络印。……在城市建设方面,清政府官员落后无为。历届反动政府与帝国主义一道视城市经济为其钱袋,(垄断和控制资源),暴敛勒索,城中贫民窟、棚铺区随处可见。……(外资控制下),民资萎缩,始终没能成为城市化的主导力量。到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为79.9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6%,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摘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中国近代城市化概况(组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英法两国城市化程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核心驱动力,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成因。

1872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此材料可以印证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A .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 B . 手工业生产方式日趋流行 C . 近代工业企业体系的完备 D . 遭到旧习俗、旧观念的抵制
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他在日记中说:“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

A . 剿灭太平天国,以平内乱 B . 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 . 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 D . 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

年份

家数

资本(千元)

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1914—1918

63

10658

荣宗敬、荣德生等

1919—1923

65

17627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
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
A .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 .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C . 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 .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的企业是(  )
A . 轮船招商局 B . 天津机器制造局 C . 发昌机器厂 D . 开平煤矿
据严复年谱记载,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西学课程有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而对中学课程则未作严格规定。这种课程安排()
A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C . 违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 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根据“过渡形态理论”,下列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①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

②经济主权受损,被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③开始出现工业化趋势,近代城市化起步

④洋行大量出现,贸易中心由上海转广州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近代化就是近代的资本主义化,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根据这一核心,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
A . 鸦片战争 B . 戊戌变法 C . 洋务运动 D . 辛亥革命
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 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B . 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 C . 剌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 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19世纪70年代,一位旅居上海的洋人发现,上海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下列现象中,他能看到的有(   )

①上海周边乡村妇女进城从事缫丝、卷烟等工作

②上海一份杂志的封面人物是南通工商巨子张謇

③上海与伦敦之间商业讯息可通过有线电报传递

④上海轮船招商局开拓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事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