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知识点题库

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 林则徐魏源 B . 曾国藩李鸿章 C . 康有为梁启超 D . 张謇荣宗敬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 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B . 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C . 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 . 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上述认识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 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 .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接受了西方近代政治制度 D . 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臣(注:张之洞)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是以虽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这说明他主张(    )

A . 兴办军事工业 B . 兴办民用工业 C . 限制对外贸易 D . 发展资本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6年6月14日下午,李鸿章拜见德皇威廉二世,代表中国皇帝向德立州谢……应德皇的邀请,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军队。德皇特意为李鸿章准备了一把虎皮持。看到德国军队的精良装备与高昂士气,李鸿章不禁失声说,我知果有十营这件的军队,我就不怕小日本了。

此外,李鸿章还会见了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麦,进行了简短会谈。……李鸿章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此次在李鸿章下榻的行馆里,墙上就桂着李鸿章和俾斯麦的照片。

李鸿章的经历虽比不上俾斯麦那样传奇,但也有相似之处,他早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后当上直隶总替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出将入相,在职务上应该说与件斯麦相当了。只不过前两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折戟沉沙,丢尽了颜面。

  ……李鸿章和俾斯麦二人相谈甚欢。在双方交谈之中,李鸿章说起自己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随即笑着说:可是我没有希望成为“西方的李鸿章”啊!

——摘自《李鸿章全集》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对德皇表示酬谢的原因,并分析李鸿章参观德国军队的反应。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及俾斯麦不希望成为”西方的李鸿章”的原因。

詹天佑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官办留学幼童中的一员,17岁考入美国耶鲁大学,专攻铁路工程。下列对 “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幼童”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 时间不早于19世纪60年代 B .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C . 幼童留学主要是学习西方政治文明 D . 幼童留学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面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在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问题上,他主张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在治军方略上,他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在中西邦交上,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摘编自萧一山《曾国藩传》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的主要观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国藩思想的特点。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这类企业:(  )

A . 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B . 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 C . 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D . 在建国初期发挥过作用
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这位官员意在强调(    )

A . 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 B . 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 . 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 D . 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2. (2) 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清末教科书中一些与国家、人民有关内容的摘编:

    1902年无踢三等公学堂编《蒙学读本全书》二编的第一课:“大清皇帝治天下,保我国民万万岁,国民爱国呼皇帝,万岁万岁声震雷。”

    1910年学部编纂的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国家三要》的课文:“西儒之论曰:有国家、有领土、有主权,三者完备而始成为国家,是谓之国家三要。”“一国之人,当同心协力,以助其君上共保主权,勿使为他人干预也。”

    1910年中华书局陆费逵的《修身讲义》介紹说:“国体以主权之所在而分”,“主权在人民之全体,公举总统以统治国家者,曰民主国体;主权在特定一人,而其人之位世世传授者,曰君主国体。”“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由一机关行之者,曰专制政体;三权各有独立机关者,曰立宪政体”。

——摘编自毕苑《“国家”的诞生:教科书中的中华民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教科书”选取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史论结束)

史学家郭廷以在《近代中国的变局》中指出,近代中国“二期的译书,肇端于道咸,大盛于同光。初为私家之学,进为政府主办”。由此可见“二期的译书”(    )
A . 促使统治者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B . 直接引发维新变法政治风潮 C . 客观上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李鸿章率淮军出战太平军不久,就发觉太平军所以“猛不可当”是因为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他还将中西方军事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武器、军队与西方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    )
A . 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 . 天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 C . 洋务运动开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 .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督鄂被视为(湖北)武汉现代化发展历程的重要界标,此后武汉的早期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矿务学堂、自强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等,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在“游学”方面,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到1905年,仅留日学生就达1700余人,居全国之冠。张之洞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已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

——摘编自陈锋、张笃勤《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在湖北实施教育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之洞教育改革。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 . 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 . 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 . 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国力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B .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 .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 . 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企业的过程中进行得非常迅速。现代工业调查提供说明这一过程的最完备最确切的材料。例如法国……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竟占有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

——列宁

材料四“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社会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写出图中达伽马、麦哲伦的航海路线对应序号。请结合所学,指出新航路开辟影响下的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以及形成这一地位的根源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及此时资本主义列强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4. (4) 依据材料四,请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历程中举例论证材料四观点。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 .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B .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C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 . 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李鸿章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据此可知,此时的李鸿章力主推广(    )
A . 教育之法 B . 治国法律 C . 经商之法 D . 制造之法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
A . 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B .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C . 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D .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