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914-1918年应是()。

A . 0.55个 B . 2.5个 C . 3个 D . 4.6个

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 .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 . 陈启源(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D .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体系。
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近代企业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推动  ④中华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
分析1912~1919年我国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②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促进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③“实业救国”形成热潮 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A . 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B . 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C . 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 D . 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193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拟定三年重工业建设计划时,提出了在湘、鄂、赣三省建立后方战略基地的设想:“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 .  为围剿红军做军事筹划 B .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 为抵御日军进攻做准备 D . 力图消灭地方各派军阀
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图二“一五”计划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1. (1) 依据上述两幅图所蕴含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 . 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 . 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 . 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 . 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1929年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0年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1934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

A . 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创办的原因 B . 国民党统治前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C . “短暂春天”出现的历史背景 D . “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有同学收集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素材,其中涉及“张謇”“短暂的春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内容。他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B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 .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D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据《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初探》整理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    )
A . 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B . 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 C . 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 D . 中山装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服装
下图是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 . 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 . 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 . 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下表为1912—1920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表。该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营产业(    )

1912—1920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

行业

项目

1912年

1920年

年平均增长率(%)

棉纱

面纱产量指数

100.0

422.4

17.4

面粉

面粉产量指数

100.0

516.9

22.8

卷烟

资本额

137.8

1680.4

36.7

A . 发展速度已超过外来资本 B . 深受国内民族主义运动影响 C . 受“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D . 得到独立、均衡的发展
1925年6月,永利碱厂创办人、大实业家范旭东通过上海英文《大陆报》发表题为《请看英人摧残国货毒辣手段》的文章,披露工业用盐收税案的经过,揭露英国资本家丁恩等人侵犯主权、摧残我国工业的情况,在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材料表明(    )
A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制约 B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C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官僚资本的阻碍 D . 民族资本主义在技本领域受制于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材料二: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江苏、上海

155

直隶、京津

455

陕西

3

浙江

42

山东

31

甘肃

1

福建

20

奉天

19

广西

1

广东

33

湖北

19

其他地区

3

——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 (1) 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处的阶段。指出材料一和二所处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前途的认识。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A . 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 .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 . 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材料: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贫苦家庭。1906年,陶行知进入歙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学习,开启了他中西文化交融的第一步。1910年,陶行知升入金陵大学学习。毕业后赴美留学,师从杜威等进步主义教育大师。1917年回国,受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期望通过这一运动扫除中国大量的文育,以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为了改造中国乡村的落后状况,陶行知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的乡村教育,在南京城北创立晓庄试验乡村师范。1932年起,积极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以“小先生制”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各类知识。抗战时期,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以学习武训的“叫花子办学”精神,办理这所战时难童学校,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抗战胜利后,他又与拳公补共同创设了社会大学,以职业青年为教育对象,宣传民主思想。因劳累过度,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突发脑溢血在上海去世。与同时代的教育家不同,陶行知从一开始就自觉自发地建构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了“生活即教”“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并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刘大伟、王延光(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1. (1) 据材料概括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下图所示的经济形态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洋务经济 B . 民族资本主义 C . 外国资本主义 D . 官僚资本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地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地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民国元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民国五年

民国六年

民国七年

民国八年

数量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三如图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材料四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3. (3) 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 (4) 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如图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图,推动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 . 民族资本家利益驱动 D . 官僚资本放松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