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点题库

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面积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出现1921年和1925年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    )
①1921年现象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1925年现象主要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③1921年现象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④1925年现象主要是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④ D . ③④
《四月提纲》提出

A . 把大型企业收归国有 B . 推翻沙皇专制 C .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D . 立即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有人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其主要依据是( )

A . 一战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B . 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早熟 C . 俄国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D . 俄国是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
“(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材料强调的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效性 B . 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C . 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D . 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还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规定公社社员的薪金最高不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即年薪6000法郎;等等。但是,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度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摘自《学海导航》

材料三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1. (1)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巴黎公社革命与苏维埃政府革命措施的相同点。
  2. (2) 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3. (3) 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相比较有哪些主要的进步性?
苏维埃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1921年写道:“墙上的马克思在注视,突然,张开嘴,开始呵诘:庸俗理不清的纱线缠上了革命,庸俗生活比白匪军更为恶劣,最好拧下金丝雀的首级——因此,共产主义,将不会败于金丝雀。”诗人写作的主要意图是(     )

A . 抨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思想混乱 B . 肯定列宁时代民众的私人生活方式 C . 肯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 D . 抵制资产阶级庸俗腐朽的生活方式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 .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 . 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C .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 . 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个沙皇尼古拉二世都远远比不上他那些伟大的祖先。”尼古拉二世的专制统治是被哪场革命推翻的(   )

A .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 B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C . 法国大革命 D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列宁所述“失败”的根源在于(   )

A . 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 B . 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 . 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的国情 D . 苏俄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引发了(    )

A . 彼得格勒起义 B . 二月革命 C . 七月流血事件 D . 四月提纲

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图一和图二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

A .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 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 .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D .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1917年,普列汉诺夫指出:“如果一国的资本主义尚未达到阻碍本国生产力发展的那个高级阶段,号召工农推翻资本主义去夺取政权是荒谬的。”这说明他(   )

A .   坚持无产阶级参与二月革命 B . 反对列宁《四月提纲》的主张 C . 主张建立俄国民主联合政府 D . 充分认清了俄国当时革命形势
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  )

A .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 .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 . 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 . 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梦话”,并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烤制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这表明他(    )
A . 正确认识了俄国的国情 B . 认识到俄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 认为俄国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D . 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指明了方向
苏俄用新经济政策恢复经济,罗斯福新政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方式处理经济危机,说明了“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这样一个道理。
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A . 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 B . 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C . 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 D . 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的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基于这认识,苏俄实行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 . 农业集体化政策
小王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像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 .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B . 两方“和平演变”政策 C . 民族矛盾尖锐 D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实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的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农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 B . 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C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 D . 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
1917年,俄国出现了“背带贩子”群体,他们将农产品背进城市,再把工业品带入农村进行倒卖。政府对此屡禁不止,但1922年后这个群体就逐渐消失了。造成这一现象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分别是(  )
A .  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B .  实施“新经济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 .  大规模开垦荒地、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