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题库

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  )

A . 工业化方针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新经济政策 D . 农业集体化运动
“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 . 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D . 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 . 运用计划经济对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B . 运用商品、货币的作用发展社会经济 C . 实行余粮收集制 D . 允许私人开办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矿山森林
1921年列宁对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列宁这次谈话的背景是苏俄正在

A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C .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 . 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
租让制理论是列宁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什么是租让制?列宁说:“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 . 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 C . 由小生产向大生产过渡 D .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1年时,美国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对他说:“你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此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应是(  )
A . 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 .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C . 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 D .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据《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938年出版,斯大林亲自撰写、修订)记载:“(1935年)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由此可知(    )

A . 苏联的农业政策符合国情 B . 苏共极力为农业集体化政策辩护 C . 苏联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D . 苏联农业生产缺乏宏观计划指导
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

A . 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 . 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 . 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 .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世界现代史》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罗斯福新政 D . 斯大林模式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项目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材料三: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3. (3) 概述材料三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两种观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15世纪末至l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对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以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在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1925年度则达战前水平的87.3%。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

材料三: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一半”的主要原因。1924—1925年苏联农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
  3. (3) 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不同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提供的借鉴价值。
有苏联领导人在1925年评论某项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政策,它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下列符合这一经济政策的是(    )
A . 利用军事特殊时期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B . 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 . 尽快实现工业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D . 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生产积极性
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这可以用来说明新经济政策(    )
A . 完善了苏俄市场经济体制 B . 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 C . 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 D . 助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试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 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 . 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
A . 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 . 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 . 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 . 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加以阻挠。”

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材料三:(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已经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企业的计划不切合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材料四: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9月全会上,他提出要种植玉米。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农业政策。
  2. (2) 材料二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
1922年,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有人“出于崇高的共产主义感情和共产主义志向”看到优秀的俄国共.产.党人竟然退却起来而嚎啕大哭。这反映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导致俄共分裂 B . 新经济政策缺乏群众基础 C . 新经济政策背离了社会主义 D . 新经济政策受部分人质疑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的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七分之一,农业产值仅为战前的三分之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时的苏维埃政府(    )
A . 决定在分配领域实施实物配给制 B . 试图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 . 准备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 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