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点题库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  )

A . 斯大林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戈尔巴乔夫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 .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A . 斯大林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不包括( )

A .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B .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C . 社会动荡,危机重重 D . 苏联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A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B .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C . 推动了荒地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 D . 突破了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 )

A . 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B . 赫鲁晓夫改革 C .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

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

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

题。”作者意在说明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B .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C . 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 . 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

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

述“改革”(  )

A . 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 B . 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 C . 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 D . 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 .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 .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 . 普京执政时期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中国。吴冷西在《忆毛主席》中这样写道: “赫鲁晓夫这次揭了盖子,又捅了篓子……”对“揭了盖子”解析正确的是(   )

A . 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束缚    B . 破除了对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 C . 苏联放弃与美国的对抗               D . 苏联走上了全面纠正错误的斯大林模式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

A . 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 . 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 . 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 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苏联被边缘化(    )

A . 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 B . 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C . 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D . 苏联改革的失误所导致
1962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当时与其主张相符合的措施是(    )
A . 政府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 B . 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 C .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 . 地方强化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
戈尔巴乔夫75岁生日时,有人问他:“如果不搞改革,您现在在干什么?”戈尔巴乔夫回答说:“当苏共中央总书记。在我执政的时候,体制也还是足够稳固的。”可知,在他看来(    )
A . 苏联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B . 苏联解体并不是必然的 C .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与他的改革有关 D . 他的改革稳固了苏联的政治体制
当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进入以集成电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发展的新阶段时,苏联仍将增加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正神那样。“这反映了苏联(   )
A . 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 B . 在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C . 重工业比重大,经济发展不均衡 D . 经济发展战略落伍于世界湖流
下表是小明同学所写的历史复习提纲。他当时复习的内容的主题应为(   )

改革名称

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奠基

斯大林模式

促进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但也存在严重弊端

赫鲁晓夫改革

一定程度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最终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

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调整,但造成经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

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苏联的解体

A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B .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C .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 D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失败
1968年,勃列日涅夫表示:“当内外敌对势力试图扭转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当那个社会主义国家事业遭到了危险——对整个社会主义共同体的安全构成威胁,这就不再仅仅是那个国家人民的问题,而变成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关心的问题。”这段话表明当时苏联的外交(    )
A . 注重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B . 在美苏争霸中呈战略防御态势 C . 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宗旨相近 D . 具有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色彩
“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
A . 用市场调节的方式管理经济 B .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 . 以渐进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D .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编著的《未曾发生的历史》一书的开篇,他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假如英国没有出现查理一世与议会的冲突,将会怎样?假如美国没有爆发独立战争,将会怎样?假如爱尔兰从未被分离出去,将会怎样?假如英国未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会怎样?假如希特勒入侵英国,将会怎样?假如他打败苏联,将会怎样?假如苏联赢得冷战,将会怎样?假如肯尼迪还活着,将会怎样?假如没有戈尔巴乔夫,将会怎样?”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他也清楚“时光不可能倒流,过去的行为无法改变”。但他强调的是:“这类对非事实的想象却是我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对未来的决断通常建立在对别的可能行为的潜在结果的估量上,因此把我们得到的实际结果与我们或许能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并非没有意义。”他主张,对历史的分析讨论,可以建立在对实际结果的掌握上,也可以建立在具体的人和事当时面临的各种选择和背景上。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历史研究与假设”,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此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