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 . 巴黎公社失败时 B . 世贸组织成立时 C . 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 . 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 .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B . 德国统一 C . 苏联的操纵 D .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A . 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 B . 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 . 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 .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主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    )

A . 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 B . 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 C . 以遏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 D . 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
《历史学家谈美国》一书中指出:(二战后)心怀感激的欧洲人谈到,这些美国人带来的(东西)使旧大陆感到了“希望与信心”,“恢复了勇气和重振起精力”。外来模式和自身模式之间的碰撞,推动了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繁荣。材料中的“外来模式”指(    )

A . 杜鲁门主义 B . 马歇尔计划 C . 北约 D . 经互会
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见,该学者认为(    )

A . 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 . 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C . 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D . 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英)约輪•W•梅森《冷战》

材料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_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廷顿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一览无余: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1917年苏联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1945—1950年,苏联为了自身“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2. (2) 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概括作者与亨廷顿的不同观点。分析材料中亨廷顿观点的实质。以史实论证“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
A . 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B . 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C . 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D . 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
杜鲁门总统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这表明(  )
A .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 .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 . 美苏争霸正式开始 D . 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A . 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 . 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 . 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 . 帮助西欧复兴经济
下图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该变化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 美欧日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 B . 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 . 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 D . 西欧开始加强政治上的联合
世界格局之演变

材料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

——(美)非利普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享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

——(美)萨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 (1) 材料一中学者认为推动美苏对峙加剧的因素有哪些?
  2. (2) 从材料一、二看,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斯大林说:“这次战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过去不同:无论谁占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对这句话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①二战实质上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

②二战后美苏推行各自的社会制度

③二战后美苏对抗的根源是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④二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推广创造条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 .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 .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 .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指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美国(    )
A . 计划挽救全球经济危机 B . 积极援助苏联和东欧 C . 实施“欧洲复兴计划” D . 筹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美国政府采纳这一建议,首先采取的对付苏联的措施是(    )
A . 提出“杜鲁门主义” B . 将德国一分为二 C . 建立北约组织 D . 发动朝鲜战争
近年来,美国注重实施“多伙伴世界”计划,分议题有选择地发展与其他大国的伙伴关系。与此同时,欧盟加紧拉拢俄罗斯,与中国增强合作关系,提升与印度的关系。这反映了(   )
A . 大国关系在战略上相互借重 B . 大国决定世界格局发展方向 C . 美欧主导“一超多强”格局 D .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有学者说:“美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充当独占鳌头的角色还将继续保持很长一段时期。然而,尽管是唯一超级大国,但它已越来越不可能不顾别国利益而肆意主宰国际事务和国际秩序。”此观点认为美国(   )
A . 构建单极世界的目标难以实现 B . 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将继续巩固 C . 在经济全球化下失去了竞争优势 D . 阻碍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从中可知(   )

A .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最终形成 B . 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 C . 北约东扩受到了俄罗斯的有效遏制 D . 两极格局下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