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一个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自贸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联合的胜利。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实现政治上的广泛联合,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活动是(   )

A .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B . 召开万隆会议 C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 . 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的表示: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在战后“风雨25年”中,日本经济发展的“机遇”应该是指

①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②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势力的盟友

③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④在共产势力扩张下,韩战越战的军需景气强化了日本出口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A . 两极格局的瓦解 B . 美、欧、日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经济对手 C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D . 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有四位同学找到一张残缺的海报(下图),他们根据图中残留的信息对这一海报的历史进行推断,其中推理最合理的是(     )

A . 甲:一战时期协约国发行的海报 B . 乙:西班牙内战中人民阵线发行的海报 C . 丙: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发行的海报 D . 丁: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发行的海报

阅读图片材料,完成问题。

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展进程

                          ——摘编自杜岗《论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军事力量需求》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图中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中一组或多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图中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946年,美货大量进口严重打击了同类的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引起国内生产危机。美货充斥国内市场满足了一时的国内需求,但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国民政府不得不限制进口,而这时美货价格已成为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主导。该现象的出现(   )

A . 说明关贸总协定有损弱国 B . 使国民经济进入虚假繁荣 C . 不利于抗战后的社会稳定 D . 彻底击垮了中国自然经济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48年,丘吉尔提出作为战后英国外交总方针的“三环外交”:“第一个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显然,在丘吉尔心目中,联合起来的欧洲是最后一个环,其地位在英联邦和英语世界之后。不仅如此,尽管丘吉尔不断地为建立欧洲联盟而奔走呼号,但在当时英国主要的政治家——特别是丘吉尔的心目中,这个欧洲联盟中并不包括英国。

——摘编自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该政策要求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农产品的自由贸易,并对外建立共同关税。对于分别作为农产品进口大国和出口大国的英国和法国而言,该政策势必引发英法之间的激烈冲突。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

——摘编自娄南《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1945—1973》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后对双方的影响。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种全球地方主义是1500年以前的数千年中世界事务的特点。”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恢复的根源是(  )

A . 世界政治已呈现多极化趋势 B . 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C . 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 世界经济已呈现多极化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尼克松说:“……二,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自由,或威胁我们认为其生存关系是美国安全检查国家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三,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的、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材料三: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它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

——战后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

  2. (2) 材料二中“某个核大国”是指哪个国家?“非常巨大的变化”是指什么?

  3. (3) 对比材料一、二,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

  4. (4) 材料三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表明美国的政策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变化?

  5. (5) 指出三则材料在本质上的相同点。

在探讨“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的发展轨迹”问题时,某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探究。

材料一:美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资源简而言之就是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基督教精神对美国人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在激烈竞争中赖以自律,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倡导集体合作,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宣扬平等,是物欲横流的浊浪中的净化剂。自由主义的前提是人生而平等,拥有某些与生俱来的不可转让的权利。这种包含个人自由和公平两个方面的自由主义在美国深入人心,成为美国人的共同理想,甚至是普遍信仰。

——据资中筠《美国的强盛之道》

材料二: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也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

材料三: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问题:

  1. (1) 阅读材料一,列举近代史上美国制定的体现“基督教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
  2. (2) 阅读材料二,简要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美国与新中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
  3. (3) 阅读材料三,用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4. (4) 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这种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这在当时产生的积极政治影响是(    )
A . 推动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B . 赢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支持 C . 促进建国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 D . 使半殖民地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毛.泽东1974年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的理论(    )
A .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 B .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C . 是新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D . 开创了新中国外交新局面
1948—1949年,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时,都会给小孩空投巧克力,被称为“巧克力叔叔”。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 .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 柏林墙的建成 C . 北约组织的建立 D .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当代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
A . 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B .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C . 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D . 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
某1974-1976年任美国驻苏大使的沃尔特・斯托塞尔认为,像麦克林《美国派》之类的软摇滚或歌手兼作词者米歇尔的《巴黎自由人》等,能够对受压抑已久的苏联民众产生巨大冲击。因此,他建议政府派出唐·麦克林、琼尼·米歌尔和詹姆斯·泰勒等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苏联民众。斯托塞尔此举主要表明(  )
A . 美国政府经济影响力的下降 B . 苏联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 C . 用艺术外交来改变美苏关系 D . 意图影响苏联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美国及其盟军在西线和苏联在东线向柏林进军前,已精疲力竭的德国分裂导致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军事真空。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了:这两支正进行渗透的军队中有哪一方会填补这个真空?这是一个充满了政治和战略色彩的问题。

凭着对反共产主义的狂热和对苏联图谋东欧的警惕,英国首相丘吉尔希望盟军能东至柏林和南至布拉格,这样一来在与俄国人就这个前纳粹卫星国的政治未来讨价还价时能处于一个有利地位。但美国拒绝了他的计划。总统罗斯福有赖于在远东与日本的战争中俄国人的援助,他手下的将军告诉他在1946年11月前这场战争不会以胜利告终。他也猜测美国人民不会容忍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在欧洲继续保持军事存在,因此把苏军看作是对德国军事力量复兴的一种有效制约。结果,在德国的艾森豪威尔接到命令,在苏军继续前进解放柏林和布拉格时在易北河停下东进的脚步。4月25日,美苏士兵在易北河畔的托尔高握手。

——摘编自(美)科勒《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期英美首脑对进军德国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欧洲大陆中心地带巨大的军事真空”是如何被“填补”的。
有学者曾经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最准确的表述是(    )
A . 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 . 多极化趋势下的“一超多强”格局 C . 单极世界形成 D . 中美两极格局形成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   )
A .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B .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 .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 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冷战结束之后,冷战史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可以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历史之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对于研究冷战史、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的学者们来说,冷战结束后的十余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期。在这十余年间,我们得到了大量来自俄国、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的新解密的档案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这使得我们有可能重新审视冷战史和20世纪国际关系史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而使得整个领域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巨大进展。新解密的文件冲击了冷战历史研究者的旧有观点。通过阅读这些新资料,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域,并更为重视“机制”的作用。新档案资料的出现,使得我们有可能从一个全球化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冷战的发生和发展。人们不再把冷战仅仅视为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包括东亚、南亚、非洲、中东这样一些地区的历史也被整合到冷战的全球性历史叙述中来。

——摘编自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

  1. (1) 根据材料,概括冷战结束以来有关冷战历史研究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历史研究出现变化的原因。
下表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判断表格中1971年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的百分比分别是(   )
年份 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 日本 西欧国家
1945 100% 74.6% —— ——
1960 100% 31.2% 3.2% 26.5%
1971 100%      
A . 12.5%    4.8%    28.1% B . 30.4%    4.8%    27.3% C . 12.5%    2.1%    27.3% D . 30.4%    2.1%    23.5%